• 4

個人在金融界的工作經驗分享閒聊四

你騙人喔 wrote:
前篇文章中有網友要我(恕刪)


感謝前輩分享...
也有做回收產業的在邀研究員去拜訪的時候,公司車換一批當時最新的Levante,還引以為傲到處講,其實那些車也就是經營者自己家人跟親信享受,協理下面還不都是苦哈哈。把公司弄上市櫃,圈投資人錢自己亂花的公司從來都不缺。

還不如三重五股的中小企業主。一年三、五億營業額,不上市,自負盈虧,盈餘給兒子媳婦買房買車要來得正派太多
philipe05013835

希望不要是8422,不太爽太亂花錢蓋新營運大樓XD.....離題

2022-04-04 17:23
磁磚下市好幾家

只是想追蹤好文章
個人認為基本面的研究員在這時代沒什麼用,
當然我也不是技術分析派,還要等布林通道,KD黃金交差。

股票漲上去就買,跌下來就賣,靈活多了,
股市本來就是不斷修正,不斷改變策略,而不是辛苦的寫報告,
一切以市場以準,要不斷迎合市場。

我大概有150萬在玩美股,不虧大錢的密訣就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100億美金以上市值的公司,一天內通常都還跌不到哪去,
但兩三天後就很重了, 像是費半這三天跌了6.4%,但跌的第一天是2.9%,
第一天就要走了,不要想硬凹。

外資報告能信,屎都能吃,台積電目標價訂在上千元,
結果自己一直在出貨,真的是在詐騙。
這四篇閒聊蠻棒的

一些思維很值得學習

大前輩請受小第一拜



小弟是前年才開始碰股市的小散戶

目前則是依靠技術分析跟一些產業趨勢在做判斷

有幸看到這幾篇閒聊文

剛好跟自己向其他高手學到的一樣

很多真的就是久了有自己開發的一套

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適用
わしが男塾塾長、江田島平八である!!!
當時
(20年前)

號稱
南部專修
保時捷跑車第一把交椅

開始
穿西裝抽煙斗
便知


專修車行
老闆
改過幾次店名
去年
就完全收攤了

volks and k8 wrote:

我玩車的
(看帳號也知了)


我在
專修vw-audi
碰到專修三代的老師父:
插個電腦
發動
再看一下

便說
陳先生『可能』這個壞了


結果
真的就是

k8 2021撞爛報廢 ; VW vento 1.8CL 01M原汁未改 2024已拖走報廢了
你騙人喔 wrote:
前篇文章中有網友要我自重
嫌我格局太小
在下在職場三十餘年
當過部門主管也不止二十年
退過部下報告不下百次
交易員在可注意而未注意情況下,莫名大賠千萬台幣
我也從未要員工自重或是罵員工這兩句話
這句請自重,看了我很不舒服
這幾乎是人格上的否定
可以針對事情的行為嚴厲批評都無所謂
去對別人做人格否定
你覺得換做是你,你能接受嗎?

言歸正傳
公司在申請設立許可的期間
得先要找些基礎員工
面談了二三十個人
老闆問我意見,我實在是不知該如何回答
因為除了少數幾個老闆找來的業內熟手外
其餘的都是應屆畢業生
說句實話,除了留美的那幾個人有企業實習經驗外
其它的人都是白紙一張
做儲備交易員還行
要當研究員
面談時的內容幾乎很難有辨別度
我只好又把球丟回去給老闆決定

後來除了一個來自中華開發的同業外
老闆錄取了兩個都是留美曾在高盛證券實習過的小妹妹
沒想到這才是我惡夢的開始
不是說她們表現不好
太求表現,搞得我這個代理主管壓力超大
就連我和那位來自中華開發的同業去彰化看廠時
都一直接到來自她們兩個的關心電話
有些東西看完問完還要消化一下
回到旅館還要去核對財報
甚至於還要去同業公會去調該行業的一些數據統計
有的還得去訪問上下游協力廠商
哪有可能立即就有結論
況且,在做田野調查時
我還得跟搭檔先套好招
一些關鍵問題要有順序的提出
或是突襲
免得被對方給唬弄過去
其實這都是每個法人投資前必備的工作
那些企業其實也都知道
所以,就要看我們下的功夫有多深
未來投資的重點在哪裏
財報上的呈現,只能看出局部
經理人的特質與董事長未來經營的方向
才是我們看重的地方

其實,我寫過的報告裏建議可以投錢進去的
投資失敗的大概有17%(失敗的經驗總是記得特別清楚)
其中後來直接倒閉的有6家公司
我們部門寫過的,也有20%左右失敗
我這主管當的是十分失職
除了我被降薪外
也給交易室很大的壓力
這些都是後話了......

其中六家倒閉的上市公司
都是傳統產業,本業的利潤不高
因為競爭力不夠,所以就想些有的沒的去賺錢
結果,老闆根本不是搞財務操作的料
本來本業就不好,結果業外也是大虧
我那位同事,當時並不認為本業不好就該保守應對
反而該趁還有現金正流入,還可以貸款時就去擴展多角化經營....
他出身中華開發這種類投銀,想法是沒錯
也幫這些企業找了些資源協助,可是他忽略了一件事
人,才是一個企業的根本
這是我在銀行做法金與個金時的經驗

當我看到原本是黑手的董事長
握手時看到他的手白晰光滑
就知道他似乎開始享受上市後的甜頭,沒在像以前一樣
好好經營本業
另外一家的董事長辦公室
比我老闆的辦公室還大了快兩倍
我還看到有放高爾夫球桿
另外一家做磁磚的公司
停車場上的豪車都是董事長一家人的
沒半台是訪客、廠商或是員工的
雖然我心有警覺,但不夠強烈
當時身兼數職,沒時間再做深入研究
所以就按同事的看法下筆
僅是要求注意EBIT及應收帳款的週轉率....
後來股票變璧紙
所以我被降薪,無話可說

當一家公司本業也不強時,去跨足做其它行業
美其名是轉型,但要看的是
高階主管是不是趁機撈錢
一旦這家公司說要轉型
看看連本業都不好
這失敗的機率絕對大增
我就看過一家日薄西山的企業說要跨入文具行業
向銀行舉債了我記得是3億台幣
然後採用的是DM銷售,送貨到客戶府上或是公司
聽到時我差點沒罵出來
該公司的董事長是個老狐狸,會放任兒子幹這種事?
我光是算了算整個銷售成本及銀行利率
發現最快兩年內一定把錢燒光
財報上一定是這樣顯現
實則是不曉得有沒有把錢先A走一半
那家銀行也是幫兇
這種只有董事長作保無其它抵押品的貸款也能過關,很扯
這只要有一般常識即可
送貨的車隊可以租賃啊,還可以抵稅
幹嘛要用買的?
每筆訂單的最低送貨金額設在500元,毛利有多少?誰會一次買到500元?
重覆性購買的可能有多少?
這種模仿日式DM銷售的方式,有做過調查潛在客戶在哪裏?
果然,不到兩年,就拖垮整個企業
我都在懷疑根本不是轉型失敗,是標準的有計畫掏空公司資產
雖然這是二十多年前的實際案例
還是可以當做借鏡
股市裏的類似情況還在上演

上面所寫的是哪家上市公司?你猜得到嗎?


故事很有趣味性,好看的故事,希望多多分享。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好文章
你騙人喔 wrote:
當我看到原本是黑手的董事長
握手時看到他的手白晰光滑
就知道他似乎開始享受上市後的甜頭,沒在像以前一樣
好好經營本業
另外一家的董事長辦公室
比我老闆的辦公室還大了快兩倍
我還看到有放高爾夫球桿
另外一家做磁磚的公司
停車場上的豪車都是董事長一家人的
沒半台是訪客、廠商或是員工的(恕刪)


90年代曾經在圖書館研究過某知名財經雜誌十年份,看裡頭寫得多有前途多有遠景。
創辦人一派輕鬆的暢談高尚的理念,對待員工有多麽好,公司有多專注在本業上。
因看的是10年前的,故那時雜誌上訪問的公司,在90年代時大多是已經倒閉了。
所以財經雜誌這東西...

還曾經在某家財經雜誌門口恰好看到創辦人對著一群穿西裝的哈腰鞠躬的...
(大概就是跟現在收公定價採訪美食的節目差不多的手法)

以我曾當過HR那一年多的經驗,看了不下三千份的履歷,
我發現真正賺錢的不是檯面上的知名公司,而是...
總之,看不到的地方最賺錢,這是我的HR心得。

曾經待過400人以上的台灣分公司,在外國是股票上市公司。
進去以後待了幾個月,我跟另一半說:
「這些人以後離開公司會找不到工作!」
「因為他們在這裡過太爽,缺乏競爭力!」

果然,離職後沒多久,台灣分公司就收起來了。原因:利潤不足。
應該只領25k的人竟然給到35k-45k,然後又沒有產值出來,不收才奇怪。
這些離職的人,當然下場都很慘,在別的公司被操得要死要活的,薪水又低。
說真的,我從來沒有待過一家公司可以過得這麼爽的。
大家每天都在聊天,副理天天遲到早退,跟客戶見面遲到一小時...
三不五時在公司胡搞瞎搞...

後來,副理離職後,改個名又接著做,不過在業界早已名聲臭掉。
總之,從這家公司離職的員工大都沒有好下場。
個人美國實務經驗
因為要做
Cost of Capital計算
每季/年都要根據美國Value Line 的產業資料
來更新資料庫

做著做著
我就根據Value Line 的去分析去買股
我專挑P&C非人壽險公司買
那時有3家mortgage insurance在Value Line上
我喜歡買便宜股
就從最低價買起
買到變壁紙..竟然申請破產
還好越買越跌時
只好連另外2家一起買
玩起包牌賭法..除非大家都破產
破產那家賠掉接近20K美金

個人戶頭的小小持股
大持股都在401K/IRA




從此之後我只說一句話
這些華爾街分析師那麼行
別傻了..分析師自己賺都來不及還幫你賺哩


Value Line 是公司要付年費才能使用的
看小道資料往往賺得比較快
05/2018被資遣
IRA有$1X
去年7月後跌掉150K-200K吧
目前IRA是2.14X
無良網管..系統正在準備文章內容, 請稍待...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