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問: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家風,它看起來很淺顯,如果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吃飯。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天天工作,不過是擔心如果不工作就沒得飯吃,好像被動的成分居多,跟這句話原來的境界相差很遠。請師父為我們開示。 答: 普通人是以果為因,百丈是以因為果,在觀念上並不相同。百丈並非沒飯吃,但他說,如果我不工作就不應該吃,如果我要吃就一定要工作。這也就是說,要付出才能獲得,若不付出就沒有資格獲得。這是正確的因果觀念。有時,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收,何況根本不付出,那有回收?昨天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今天就得付出,要一天一天地算。一般人則是為了等一下有飯吃才工作,或是明年可能沒錢所以今年要工作,或者老年可能貧苦無依所以現在要儲蓄,這都是被動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種從每一天來著眼的精神,從古到今一直影響著佛教積極付出的精神。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農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托鉢乞食,農夫就問:「喬答摩,我們工作種田,所以有飯吃;你不工作種田,怎麼也要吃?」佛陀回答:「對!你是在耕田,我也在耕田。你耕的是土地,我耕的是心田,我在眾生的心田播撒善根的種子,讓它長出豐富的善根福德來,所以我也在耕作。」農夫說:「既然如此,你也該有得吃。」中國社會沒有乞食的風俗,出家人在山中自耕自食,所以百丈清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家一律要到山坡上耕作,稱為「普請」,上自大和尚下至小沙彌,無一可免。百丈年紀很老了,弟子體恤他,把百丈平日用的農具藏起來,使百丈無法下田工作。當天中午大家都在用餐,百丈卻不肯吃,弟子問他為什麼,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直到現在,出家人仍然非常重視集體的勞動,工作的時間甚至不比在家人少。在家人還在昏睡美夢中,出家人已經起床了。晚上在家人應酬聊天娛樂,出家人拜佛打坐聽經。假日期間在家人去休閒,出家人則全力投入修行。這就是中國出家僧侶的美德,其養成就是從百丈懷海禪師開始的。「農禪寺」的名字即是先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以務農為禪修的生活而取的,他也希望我們有這樣的家風。
jacky8000 wrote:人生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果我有2000萬,應該會直接退休了 看樣子你應該是規畫自己一個人終老一生,40歲,繼承一間無貸款的房子+2000萬,假設你活到平均歲數80歲,40年過的普通生活,理論上是夠用,因為8K大很省,只是還6~7年,要存到2000萬真的很拼,但是有一些額外的開銷,例如,我最近有一顆十幾年前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壞了,因為在最後一顆,只能植牙,查了一下植牙,便宜的5萬,貴的14萬,一般平均約7~8萬,看~~~,牙齒有那麼多顆,以後還不知道要花多少?年紀越大醫療費用越高,有很多健保還沒給付,最近想學古典吉他,跟老師買了一支入門還不錯的吉他4萬元,我學過樂器,好的樂器都很貴,好像你不可能有學樂器這種嗜好,不過手遊課金也很貴...還有退休最喜歡旅遊,這也是一筆大花費,至少要買一輛小車才可以到處跑,房子有了,但每年還是要檢修....退休後投資要保守,全押股票有可能2000萬變4000萬,但也可能不小心崩盤剩500萬,要不要賭看個人,若真的遇到崩盤,500萬大概只能活20年,接下來可能就要賣房子了,就算住好一點養生村一個月也要4萬起跳,房子賣了也住不了幾年,要是在40歲前結婚,我想你大概要做到65歲,養一個家跟兩個小孩花費很大,依你的薪水收入不可能存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