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日 都是相同的問題, 當服務業的薪資 大於製造業。大家都會做服務業, 導致製造業外移。==>產業空洞化。美日很多東西 商品價格跟台灣差不多(==>商品都來自中國),但是牽扯到 人工的部分 都比台灣貴很多(美日薪資比台灣高, 當然造成服務業的價格比較高)。這樣會比較好嗎? 服務業真的有這麼大的產值嗎?
把台幣也看成一種商品來理解就對了。台幣升值,可以換更多的美元,購買以美元計價的物品,會覺得變便宜了。所以如果你網購美亞賣的iphone會便宜,買台灣賣的iphone並不會,代理商台幣計價,還不降價啊。想一下如果是台幣換美元再換美股呢?比較需要有個基準,而各類資產的變動是動態的。看清楚變化的,擁有的錢或資產會增加,看不清楚的相對就少了,因為很多資源是有限的,有人多拿了,剩下的人就只會是少拿了。這是戰爭,還沒問你要不要參加,你已經參戰了。開戰吧,不是你剪別人的羊毛,就是你的羊毛被人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