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z847 wrote:
為了避免瞬間畢業,買期貨必須準備很多保證金,因而造成資金的閒置。
而計算報酬時,是沒有把這些閒置資金列入分母裡去的。
ETF沒有瞬間畢業的疑慮,不需因此準備保證金。
這樣子來計算/比較報酬率大小,是否不夠真實?...(恕刪)
如果考慮到槓桿(保證金少於合約價值),那報酬率絕對不是245%這麼少,因為用個2倍槓桿(這對期指來說是非常低的槓桿,台指萬點跌到6千點時還不會斷頭,跌到6千點再補保證金都來得及),報酬率馬上就double,所以我認為差異不是在槓桿上(文章也沒註明槓桿倍數)。
主要差異很可能就是在樓主最不認同的轉倉時的逆價差上產生的。
也有許多先進說出了個人提出此議題的重點,
歸納如下,有誤請指正!
1.指數 ETF 旨在為追隨指數,在美股中也有許多標的ETF趨近99.x%於指數
2.若用台灣 0050 說明,如果也是 99.x% 貼近加權指數,則萬點來算 200W 買 0050 與 買一口大台相比.
則"每日波動損益應該是一致的" or "風險一致"
比方當日漲跌 1% , 則兩者的損益都會是 1%
3.槓桿問題,一般是用"合約價值/保證金"來算,但個人傾向於
無論放多少保證金,"由於波動損益是不變的" 100W , 200W , 400W 做一口大台都一樣
個人重點會在於"當下的合約價值"才是.
4.一開始提供的連結,其結論應是錯的,因為原作者忘了每年除權息問題,比較的標的應改為"加權報酬指數"
5.每年,"每月轉倉期貨逆價差獲利"大於或相當"0050 殖利率" , 此點個人無法證明
6.期貨閃崩問題,如以每日漲跌限制 10% 計算,則有足夠保證金應不是問題,比方50W or 100W一口大台
7.也是個人結論,假如所購買的指數 ETF 金額大於期貨合約價值,
則理論上將"期貨合約價值之保證金" 50% ~ 75% 用於購買債券 or 美金定存 or 其他固定收益
應有更好的效益才是.(相信有許多先進前輩已是如此運作)
比方買 200W 的 0050 換成一口大台保證金 100W + 100W 債券 or 美金定存 or 其他固定收益
P.S 會提出此議題,是想起過往看到某先進前輩貼圖,
長年轉倉持有 7~9 口 小S&P500指數期貨 (目前一口價值約 415W N.T)
(應沒記錯吧!,如此先進前輩看到還請再指正)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