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清楚妳要得是投資而不是投機
即表示妳的股票持有時間是以年當單位
把存股票當成存錢!
1. 切勿把所有現金全入場(至少留30~50%在手上,手邊一定要有應急的錢)
2. 挑選會配股配息的公司
3. 殖利率不低於5%
4. 公司營收穩定,年年營收成長加分
5. 外資佔比不宜過高 (20%左右)
6. 股價位在年線附近 (我至少抓三年線)
---------------------------
現在破萬點,當然找些與景氣連帶關係較低的
比方說電信股等等。
給妳參考
不是說投資理財不重要, 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跟收入, 比什麼投資理財都更重要
我身邊的有錢人, 大部分都是靠工作致富的
即使是富二代, 至少他家的長輩也是靠工作起家的
以下原文取自綠角財經筆記:
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收入不高,在東扣西減,去掉各種花費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我每月可以省下幾千塊,請問要如何投資?”
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理財的重點。如何將這每月省下的錢,做最好的運用,讓它長大,讓它在長久之後,從幾千塊的數量級成長為幾萬,或甚至更大的級數。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很多人致富美夢的寄託。
但其實,對年輕人來講,最重要,最大一塊的資產,不是那每月存下的幾千塊,是他每月的賺錢能力。
每月三萬,持續賺35年的能力,在1%的折現率下,相當於1058萬的資產。
一個擁有千萬資產的人,重點不放在如何維護這千萬資產,卻往往在問”我每月的三千塊錢要如何投資?”
年輕朋友,請不要小看自己,請目光遠大。你自己,就是你的投資組合中最重要,最值錢,也最值得開發的資產類別。
年輕人的理財重點,應在於維護並增進自己的賺錢能力。維護,你必需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才能在工作上一展所長。增進,在於開發精進自身的技能。社會對於愈少人擁有的高度技能與技巧愈好的人,給予愈大的報酬。
每月薪資的增加,也不是表面看起來的渺小。就延續剛才的例子。假如每月收入提升2000,從三萬變成32000。那這35年的年金現值會增加為1129萬。比原先的1058萬多了近70萬。每月2000的收入差別,是幾十萬的資產總值的差異。
理財相關討論中,常有一種”死薪水,活投資”的論調。認為光靠薪水難以致富,要努力投資才有可能晉身有錢階級。這種論點,與一般人厭惡上班煩重壓力的心態不謀而合,加上所謂”投資”時,錢丟在那裡就會自動”增長”的輕鬆愉快,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觀點。
我不知道,為什麼社會要形成這樣的觀點。一個努力貢獻所學所長的人,要被貶低為”領死薪水的人”。一個有地有房,擁有租金收入的人,被稱為包租公包租婆,坐擁被動收入,值得稱許。
請問,社會運作是那些人撐起來的?是工作的人,還是不工作也有收入的人?為什麼當今社會觀感,反而要貶抑這些辛勤工作的人?
當許多人悲嘆,年輕人不願好好做事,整天只想著快速致富時,我們是否看過我們自身形成了怎樣的社會共識和觀點?那些為了賣書,常用的”輕鬆賺”、”快速賺”、”狠賺”的理財書籍標題,那些讚揚被動收入的懶人言論,就仿佛隨著血液流竄全身的蛇毒,慢慢癱瘓社會的工作動能。
整天想著三千塊、五千塊要如何投資致富,卻不願多留心自己的工作與專業能力?當一個人不再留心自己的工作,只想著如何靠金融資產發達致富時,那他的薪水,的確就已經死了。
god* wrote:
小女子只是出社會三...(恕刪)
個人建議您用定期定額買股票(我目前是用凱基證券,很多證券商都有開辦定期定額買零股的業務),每月拿出來的錢絕對是閒錢,這種閒錢就算歸零,你還是活得下去(雖然心會噴血),不會想東想西的錢才叫閒錢,閒錢就是要讓你買奢持品、非生活必需品的錢,例如你要買一隻35000的手機,但後來卻買一隻5000的手機,反正功能差不多,能撥能接有網路,這時候省下來的3萬,就是閒錢。
我目前除了個人提撥6%的勞退(目前年化報酬率約3.5%),也定期定額買零股。這些錢都影響不到我的生活,但我要的成果是我65歲退休後展現出來的價值。
有一檔金融股,最近這十年如果每個月提撥10000買零股,每年的股利股息一樣投入,10年後總支出120萬,但總價值是267萬,提供你參考。
定存股就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只要這家股票每年都有賺錢,每年都有配股,也知道停損觀念,拿閒錢出來投資,時間久了你就知道複利的效果,對了,我剛剛說的那家,這十年的平均年化報酬率是14.11%。
"NIKON D200"+"12-24 F4"+"24-70 F2.8"+ "50mm F1.8"+"70-300G VR" +SB800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