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營收因為合併一些企業的因素,造成營收成長很大,但是增加的獲利卻不如營收大
2. 毛利率一路下滑,合併後的一些成本因素,看起來經過幾季後,都沒有很明顯的改善,成本仍高
3. 一個成長公司,毛利率若是無法一直一樣成長,有可能獲利雖然隨營收增加,但是一旦產品不太賺錢了,就會出現出貨很多,卻不賺錢,同時還因為為了出貨,增加很多生產設備,日後還是要攤提,但是這時候EPS就可能下來了,所以毛利率提升很重要
4. 電動車的一些產品出貨,雖然有很大的成長,但是實際上占公司的比例仍非最大,因此需要更多時間來實質貢獻營收
5. 公司的獲利EPS,這幾季成長普普,甚至衰退,會不會就這樣一路緩跌下去,有點難預估
最後覺得這支股票很難用基本面以及技術分析的地方是,很多時候公司獲利增加,股價卻不漲,倒是Tesla有利多他就漲,不過Tesla漲,他卻不一定漲,Tesla跌他就幾乎都會跌,這是一隻很難操作的股票
需要等深入這間公司的人分享一下,這公司的一些前景,從股價來看,應該是大戶有看到了一些什麼消息,持續出脫
根據東碩官網新聞, 先前Intel 在東碩私募案中投資數億元
https://www.goodway.com.tw/tw/news-1-13-17.asp
針對Thunderbolt這類產品, 製造商須取得Intel同意, 方能進入這市場
所以保有相當的利潤
以東碩這家公司而言
董事長是業務出身, 對於市場趨勢以及策略方向有其敏銳的判斷力
RD部門健全, 但RD的能力卻普普
它的股價在2015/3/31創下198元的高峰
接著快速下滑
據傳聞很多先前認股的資深主管 員工 在那附近下車 收入頗豐
業績起色要靠能否切入前幾大品牌的標準配件來衡量
和貿聯相比
貿聯在美國加州有總部, 也正好在特斯拉的隔壁
靠著人脈, 緊盯美國一線品牌, 例如HP, DELL, Microsoft,Tesla
在這些公司門外成立一人辦公室 專職溝通
在北京/上海/深圳 聯想研發中心 也有專人駐點
另外歐洲也是有當地業務
東碩在美國也有辦公室, 但布局規模不如貿聯
工廠的垂直整合也不如貿聯
貿聯還有避稅以及財務操作
但東碩有Intel加持, 東碩董事長在台北的工時 絕對比 貿聯美國辦公室 那種下午很早閃人的長
況且貿聯老闆早已賺飽, 動力不若以往, 目前是老闆娘話事
在Computex經過東碩攤位
金頭髮的老外客戶很多, 對黑頭髮的陌生訪客冷漠 (八成是同業來探)
但氣氛 卻 不若宏正與茂傑 熱絡
以我對這行業的了解, 目前貿聯, 東碩我都不會投入資金長期持有股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