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美國倒底行不行?中國堅定說要報復!


ake999 wrote:
習近平在會中說:「...(恕刪)


那也要有力氣打下去,目前大陸整題赤字嚴重,超過200億沒還,企業債不斷上漲,金主當然包含美國老大...

ake999 wrote:
習近平在會中說:「...(恕刪)


習帝元年,打輸就不好看了
都全球化、地球村了,國與國都有貿易依存度;兩敗俱傷而已,沒什麼好怕!

美國不讓中國的東西進口,但成熟的供應鏈在中國,要重新建供應鏈談何容易,美國也撐不久。

就像之前美國斷貨給中興通訊中,短期中興通訊會死,但美國企業沒錢賺晚一點也會死;食物鏈嘛!
andy520hebe wrote:
都全球化、地球村了,...(恕刪)



高層領導合謀
同時可以放空股匯市
中國東南沿海部分出口商計畫出走

7月6日開始,這些產品進口美國就要被課25%關稅,這些直接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中國東南沿海出口業者,在想辦法緩和衝擊,例如,有廠商打算直接拉高對美國客戶的報價,有公司想要先把產品運送到第三國、再出口到美國販售,部分廠商計畫將製造基地轉移到像是印度、越南與墨西哥等國家。

在貿易戰開打前,很多外資早就因為近年高漲的工資、地價以及環保成本,被逼得紛紛出走,轉移至工資與土地成本更便宜的東南亞和印度、墨西哥等國。

中國近年因為工資高漲,已經逐漸失去製造業成本優先的優勢,特別是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已趨近美國,全國人均工資年漲幅8%,名列世界第一,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均工資水平遠遠超過東南亞國家,人均工資成本是柬埔寨的4.3倍,越南的2.7倍,印度的2倍,印尼的1.8倍。

中國工資飆高之外,高房價、高地價所帶來的土地成本,也成為在中國的企業不能承受之重,美國工業用地地價僅為2萬美元/英畝,相當於2萬元人民幣/畝,如果按照中國現在許多縣城工業用地100萬元/畝算,中國工業用地成本已經美國的50倍。

外資大撤退,中國失業人數恐攀升

於是,耐吉、阿迪達斯、飛利浦、寶成、三星、LG、美商英特爾、希捷、諾基亞過去幾年紛紛關閉在中國大陸的工廠,無錫尼康、蘇州日東電工、奧林巴斯、鈴木汽車、三星電子通信等外商今年來也上演大撤退!一路奔向東南亞、印度。近年來日商奧林巴斯逐漸將中國訂單轉移到越南工廠,目前深圳工廠僅剩下1500人,僅為最高峰擁有員工1.5萬人的1/10。

今年4月,韓國三星關閉了在中國唯一的網路設備生產企業—深圳三星電子通信公司,過去幾年,三星不斷轉移產能,在中國的員工人數不斷減少,目前員工人數不足3,000人,而在東南亞地區的員工人數卻達到了14萬。

6月初日本的鈴木汽車才透過股東協商,退出江西的「昌河鈴木」,將股權全數轉讓給「昌河汽車」,以及解除「長安鈴木」的合資關係,將資源轉投印度,全面退出中國市場,集中火力搶攻更有魅力的印度市場。

馬雲:中國企業的好日子不多了

據統計,全部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依賴外資生存的供應廠商、上下游企業,估計人數上億,如果外資撤離的趨勢不能停止,不知多少中國人要失業、找不到工作,進而還不起房貸,生活陷入困境。

所以,阿里巴巴馬雲6月12日在浙商總會上表示,中國企業好日子不多了。中國股市更是成為美中貿易戰下最大宗的祭品,滬指較今年1月高點下挫20%,進入熊市格局,相當於市值蒸發1.6兆美元,超過加拿大GDP規模1.53兆美元,電信類股從1月高點大跌38%,成為摔最慘的類股,光纖與電纜製造商江蘇中天科技同期下挫33%,中興通訊同期暴跌64%。


結論:錢進東南亞洲!!!!
pjlee0630 wrote:
中國東南沿海部分出口...(恕刪)



最低工資那麼低
這些廠商就活不下去
可見他們剝削勞工是有多嚴重
1. 根本沒有貿易戰,中國擺出報復關稅,只是要做樣子給國內人民看,這是執政者不得不擺的姿態, 2. 之前劉鶴去美國談判,已說明最後就是任美國宰割,中國執政者必須在3~6個月內,擺出強硬姿態才能安撫人民,保持政局穩定。 3. 年底前,第2,3輪談判,中國還是只會出現第2個、第3個李鴻章,任美國說了算。 4. 美國最大籌碼就是可以對中國境外任何資金進行制裁,而這幾十年執政資本所得,共有7000 億美金以上分散中國以外世界各國,誰會為了國家,把幾十年累積的資產冒被美國制裁的風險,所以以後只會一直出現李鴻章,川普早就吃定了,

pjlee0630 wrote:
中國東南沿海部分出口商計畫出走...(恕刪)



那些中低階組裝業本來就沒啥利潤呀 ~~

舉個例子 , 中國組裝一支iphone不過賺十美金 ~
就算找到一個國家願意幫忙負擔遷廠 , 並且願意幫忙免費組裝 ... 那回銷中國
那15%的手機進口關稅要怎解決 ? 一支799鎂的iphone可是要付120鎂的關稅哩 !!


為了省10美金組裝費而去付120美金的關稅 ? 好險蘋果不是請台灣大學生來當CEO ...
路邊野花不要採 wrote:
中國沒有美國市場早完蛋了...(恕刪)



是嘛 ?? 你知道中國的美商一年銷售額高達4,820億美元嗎 ?

這可沒有算進中美雙方的貿易額中喔 !!


========

中國雖無法對進口美國產品實施等額的報復,但仍能夠以延緩通關、查稅及加強監理等其他方式來擠壓美國企業。

中國的優勢之一,是美商在中國的投資規模遠超過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2015年(最新數據)美商在中國的資產總額為6,270億美元,在中國市場的年銷售額為4,820億美元,而中國企業在美國的資產總額僅1,670億美元,年銷售額260億美元。中國政府可以對境內美國企業施壓。

德意志銀行的數據顯示,如果將中、美貿易額及兩國企業在對方市場的銷售額合併計算,美國對中國其實有200億美元的「銷售順差」,而非逆差。蘋果、沃爾瑪、通用汽車等美國企業都在中國擁有龐大的業務,而且亟欲擴張。

在川普宣布2,000億美元關稅威脅之前,美商便已感受到壓力。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會長彭捷寧表示,「中國主管機關已經對美商加強監督,地方官員檢查工廠的排放量,並嚴格執行廣告法規」。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地表示,「中國政府能夠迅速組織民眾杯葛外國產品,以往日本及南韓產品便一再受到打擊」。

美商風險最高的是汽車業。通用與福特汽車廠在中國已投下鉅資,去年通用獲利總額中約25%來自中國,福特約12%。特斯拉去年在中國共賣出15,000輛電動車,金額超過20億美元,占公司營收的17%;現在美、中關係緊張,特斯在上海設立電動車廠的計畫也可能受影響。

星巴克目前在中國已有3,300處門市,並計劃未來五年將中國市場的營收提高逾二倍,現在未必能夠如願。
一些人提到赤字的問題 其實世皆然

只是負債的單位不一樣

美國是債務在國民和中央政府身上,債主在全球各國家上,

中國是把債務這塊挪在企業和地方政府身上,債主都在國家銀行身上,

日本則是在國家身上 ,但是債主又都是國內民眾

台灣 情況跟日本有點類似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