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1130 wrote:
可惜風力發電用的變壓...(恕刪)
1.Ban大提到的是台灣從集中式電廠的策略轉為”分散式電源”,表示您有一定的關注與了解,還望多討論與指教! 這問題我的看法是樂觀的, 分享供參!
2.高壓高容量變壓器的單價高(相較於低壓變壓器不只是等比而已),利潤率也高,分散式電源的確有不需要用到大容量變壓器的缺點,但有訂單量多很多的優點,所以分析關鍵在於P(價)*Q(量)*R(利潤率)後是否更大?
3.我們看 ,過去十年(2007-2017)台灣電力供應增加的裝置容量只有3.8GW , 而只算未來的七年(2019-2025), 台灣新增電源的容量規畫就超過26GW,打個八折也會有21GW, 約5.5倍多的裝置量集中在更短的七年時間興建, 這對年度Q(量)的增加,遠遠足以彌補P(價)與R(利潤率)的減少! (討論股票,難免會關注EPS是否會有明顯成長) , 況且短期的擴增裝置容量也讓台電本身電網容量需求突然大增 (這又要另外討論了)!
4.分散式電廠也對重電業者帶來重新分配市佔率的好機會,我的看法是,電廠越分散,商機卻是越集中給準備好的人。因為過往大型電廠的商機完全取決於台電的訂單,由於幾家老字號重電業者都與台電有一定的良好關係,因此招標案有默契的人人有獎,瓜分了訂單,而電業法通過後,民營電場看重的是「品質、價格與維修服務」
5.觀察過去五年各業者的布局與投入,在即將來臨的綠電建設市場,極可能會出現大贏家。

高築牆廣積糧 wrote:
1. 三子父大...(恕刪)
三子父大,請叫高築牆廣積糧大少發言啦,每次他發言完我就想買華城了,這怎麼是好....
以上是玩笑話,請別在意,您提到的智能變壓站,小弟有查詢了一下他的資訊,
這在大陸被視為智能電網建設和發展的核心環節,至2015年為止,已設置了5,182座,
最高為750KV等級(19座),最常見為110KV等級(3,710座),
而將來仍至少再投入3,200億人民幣以上設置最少8000座以上,
而大陸除了龍頭-國電南京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外,仍有許多公司投入,
如東方電子、積成電子、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江蘇金智科技、許繼電氣等等,
也已發展了近7年(自2011年以後,新設變電站得全面依照智能變電站技術標準建設)
嚴然已成為一個可自給自足的生態鍊
但這個基礎,似乎是大陸決心推動智能電網建設後,才能這麼迅速的蓬勃發展,
但是依照台灣的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2017年2月修訂)來看,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619
似乎沒有真的很下定決心要推廣,預計投入1399億元,依六個構面投入經費,
而佔最大宗的在於智慧電表系統基礎建設,約958億,
也就是把投入的資金近七成拿來換低壓智慧型電表,這....可想而知,預計用於其他方面的經費有多低,堪慮啊⋯⋯

也難怪會要業者自建併網規劃了,相信不只是太陽能的部份,離岸風力的併網規劃也很多是要業者自建了
看來華城在PV BOX方面的商機應該不小,但這又回到老問題了,
除了被政府要求的本土化以外,華城是否有在地化優勢呢?
畢竟您有提到,PVBOX的優點在於採模塊化建站模式,所需土地面積也小,
如果從國外採購過來,大概也只是多了報關費用及運送費用,
如從國外採購過來的價差可cover,難保開發商不會選擇國外的產品
順道一提,全漢的這個產品看起來很厲害
http://technews.tw/2018/06/21/fsp-2018-intersolar-the-evolution-of-inverter/
不曉得會不會壓縮到華城的空間呢?小弟真的不懂逆變器、升變器、變壓器之間的區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