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香港保險公司開始GN16政策以來,各家香港保險公司紛紛降低了收益預期,在這個時期,香港富通保險推出了一款名為傳家寶的儲蓄保障計劃,裡面的收益率高的離譜,以前我們的文章介紹過:富通保險:年收益率達到5.9%的“盛世”壽險計劃 ,而到近期,富通保險公司又推出了自己的重疾險,號稱秒殺目前香港保險市場上各家保險公司重疾險計劃,那麼這家富通保險公司到底是什麼來歷,敢如此的激進呢,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好好聊聊。
一句話總結:被九鼎集團收購後的富通保險,繼承了九鼎激進的市場風格。
富通保險是什麼來頭?
富通集團(英文名Fortis)曾是比利時最大的保險集團,但因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現金流嚴重不足以致其在荷蘭的業務被國有化。2008年10月,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富通集團比利時及盧森堡的銀行及保險業務被售予法國巴黎銀行,富通集團只余下富通保險業務。2010年,富通的英文名稱由Fortis變更為Ageas,但中文名稱卻保持不變,仍叫富通(有部分業內人士為了將比利時的Ageas與香港的富通保險加以區分,將Ageas翻譯為“富傑保險”),其亞洲保險公司同時更名為Ageas Asia Holdings Limited。
2015年9月1日,中國私募基金九鼎投資以107億港元收購富通香港100%股權。2016年9月,富通保險正式易名為FTLife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中文名為富通保險有限公司。
激進的“九鼎集團”
2010年注冊的北京同創九鼎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即如今的“九鼎集團”),主營業務是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法人代表是從證監會離職“下海”的傳奇式人物吳剛。在吳剛的帶領下,九鼎開始在資本市場上嶄露頭角。2014年4月,九鼎投資獲批掛牌新三板,開始了其又一輪的“野蠻生長”,成為新三板最大的金融類掛牌公司。2015年5月,“九鼎集團”借殼“中江地產”上市,引來證監會質疑,對九鼎投資發出非公開發行審查反饋,遂於2015年6月在新三板停牌至今。
對私募和新三板比較熟悉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九鼎投資”在行業內是出了名的激進,相關文章在網絡上比比皆是:
為了湊齊全牌照成為一家金融控股集團,九鼎不斷用高息進行融資、借款,集團負債不斷增長,兩年半時間負債從5.8億增至325億(截至2017年3月)。2017年初,九鼎集團宣布,其2015年8月通過私募募集到的100億資金中,將有73億將用來償還債務與利息。
2016年中報顯示,九鼎集團的短期借款61億元,長期借款100億元。這些借款的利率並不低,中報顯示公司向中信證券借款17億元,借款利息6.5%;向重慶信托借款10億元,利息7.9%。
僅在2016年上半年,九鼎集團的利息支出達到2.5億元,這個數字超過絕大多數新三板企業2016年全年的淨利潤,甚至能超過絕大多數新三板企業2016年的收入。
可以說,九鼎收購香港“富通保險”的107億港元資金,絕大部分是以高息為代價“借”來的。九鼎集團在2016年的中報中也承認:收購香港富通保險使用了銀行貸款,導致負債增加。
如此高的負債水平與利息償還壓力,使九鼎與富通的經營承受著怎樣的風險,我想任何一位有金融知識背景的朋友都應該能感覺得出。
富通保險——沿用九鼎的激進風格
停牌至今的九鼎集團為何如此執著於富通保險?這是因為,作為一家金控集團,掌控一家能大規模提供低成本資金的金融機構至關重要。這是整個金控集團的基石,可以為集團提供彈藥,而這個理想的金融機構,就是保險公司。
根據香港富通保險歷年的保費收入數據推測,即便在不對富通做整合的情況下,九鼎集團每年可以在香港富通保險“搜刮”200億元浮存金用於投資。
實際上,當前,九鼎的日子並不好過,也正是其需要“彈藥”支持的時期。2015年12月,證監會叫停私募管理機構在新三板的掛牌和融資,此後於2016年5月又新增頒布了“私募八條”。在2015年完成100億資金募集後,九鼎系幾筆大規模融資均無疾而終。去年9月,已歷時一年的九鼎集團旗下九鼎投資百億融資縮水,募資規模從不超過120億元巨幅縮至不超過15億元。而就在事件發生前一個月,號稱“新三板史上最大融資計劃”的九信資產300億元重大資產重組宣告失敗。此外,九州證券300億-500億的增資擴股方案到今年2月才有進展。
富通保險2017年所推出的這兩個“爆款”保險計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快速擴張市場保費規模,用較快的速度為九鼎集團輸送“彈藥”。仔細來看這兩個保險計劃,皆沿用了九鼎集團“激進”的風格:
「盛世·傳家寶」儲蓄計劃:雖然預期收益較市面同類型產品略高,但收益均為預期收益,實際上並不會對公司造成實質壓力(大不了實現率不達標就是)。但此產品的傭金,比市場上同類產品要高3%-5%個點(這將是公司額外的成本),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第三方機構都在向客戶推薦此產品的主要原因(就此事,科普君也想多說一句,千萬別覺得中介公司手裡的保險產品多、種類全,就一定會給客戶公平、客觀地推薦各類產品中最優的產品,買保險還是要看人)。
「守護168」重疾險計劃:此產品特性鮮明,保障全面,主要是采用了美國再RGA的產品創新思路。然而,根據科普君所得到的消息,富通目前在這款重疾險上面所配置的權益類資產佔比高達70%,是我見過目前市場上所有重疾產品中權益類資產配比最高的(沒有之一)。權益類資產配比高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可以使用很高的產品定價利率,從而折算出很低的保費價格。但是,這種激進的定價方法,對於產品的經營風險巨大,如果公司的投資收益無法穩定達到產品的定價利率水平,則很容易出現“利差損”,有可能對公司的生存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可能的後果與思考
從目前市場所了解到的信息來看,九鼎集團控制下的富通保險,其現階段所采取的激進市場策略,無一不是以九鼎集團當前一些短期資本運作為目的,而並非是從消費者的長遠角度來考量。這一點,與內地如安邦、恆大、前海等資本運作型保險公司,並無本質區別。
從短期來看,一家大型的保險公司或許並不會“轟然倒地”,但從長遠來看,我只想說,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認為一家保險公司沒有破產的風險,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香港保險業發展了上百年,曾經也經歷過混亂無序的競爭時期,但是到了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完全靠“行業自律”來發展的行業。同類型的保險產品,香港保險對比內地保險能有更加便宜的價格,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香港保險監管部門對於產品開發、定價沒有像內地保監那樣制定很多條條框框,從而給了保險公司更靈活的定價能力。全世界各大老牌保險公司,均在香港保險市場上,遵守著應有的游戲規則,把持著自己的底限。
不過,一些激進中資資本的加入,似乎正在打破這個已經持續了很久的“生態平衡”。在香港保險這種寬松的監管方式下,對香港保險業絕非好事,對一些激進公司的消費者也絕非好事。
我這幾年共三次帶兒子到香港購買保險,分別是:法國AXA真智珍寶5年期美元保單、法國AXA真智珍寶10年期港元保單、英國保誠雋陞10年期港元保單、美國AIA充裕未來10年期美元保單等共計4份保單。我的看法是:
(1) 我的業務在去年底告訴我說,現在香港已經有可以變更保險人的保單。所以,可以將第一代設為要保人及被保險人,而第二代設為受益人。當第一代年邁時,則將第二代設為要保人及被保險人,而第三代設為受益人。如此長遠的將保單傳承下去,因為我才在去年買第4份保單,所以就沒有去研究這種可傳承的保單。
mou0806 wrote:
於保費繳付年期屆滿後,保單可轉換受保人
(2) 你附上的應該是DM,建議你將保單合約書找出來閱讀。我的保單內都會區分<保證>及<非保證>,同時也會列出在樂觀情景及悲觀情景情況下的保單價值,建議看正常情況即可,因為看了樂觀情景後,你就會叫受益人辭職等領錢了。
mou0806 wrote:
週年紅利、終期紅利及從累積週年紅利所得的利息並非保證。
(3) 所以,重點就是<非保證>的達成率了。法國AXA真智珍寶較偏向於保障,賣的蝦蝦叫。接著英國保誠推出更誘人的雋陞儲蓄保險,打掛一堆市場。最後,美國AIA推出更誘人的充裕未來與英國保誠雋陞相抗衡。現在,香港保險監理單位要求保險公司每年都需要公布營運績效的達成率,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哪家保險公司的哪張保單是在膨風。
(4) 你的保單金額並不高,我以我去年幫兒子買的美國AIA充裕未來10年期美元保單做比較,並參考60年保單年度(兒子去年24歲,假設平均餘命是84歲),你肯定會說這是詐騙集團,因為AIA是你的好幾倍。
(5) 儘量找國際排名前10名的保險公司,因為一定比富邦、國泰還要大。
所以,我從來不會認為香港保險公司的達成率會是100%,我當然也希望愈高愈好啊,因為還要考慮未來的通膨啊。但是,如果經過長遠的時間後,其累計的達成率有50%,甚至於是60%或更多呢?那也會是一筆很可觀的錢,不過那會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通膨,通膨,通膨。
退休陳 wrote:
我不是保險從業人員...(恕刪)
傻到有剩.................
香港 XX 充裕未來裡面最主要的二句話
「充裕未來」計劃3是一份分紅保險計劃。我們會派發此產
品組別所賺取的利潤,由第3個保單年度終結時起,最少每
年公佈一次非保證「復歸紅利」及「終期分紅」。
1. 復歸紅利:此為非保證紅利,面值一經派發,便會永久
附加於保單。您可套現復歸紅利的現金價值或將其留在
保單內累積滾存。
2. 終期分紅:此為另外的非累積、非保證的分紅,金額將
於每次公佈時更新。而新公佈的終期分紅會受不同因素
影響,包括但不限於投資回報及市場波動,可能比上一
次公佈時的金額增加或減少。
========================
1.非保證紅利
2.非累積,非保證,可能比上一次公布金額減少
========================
就跟我媽去投保國泰的"""終身還本紅利XXX保險"""一樣
繳了60萬,30年到期每年領1萬,紅利呢? 這二十年來只發過3500.....問營業員,也只跟你說可能沒獲利,所以沒發,條款上也沒有寫保證分紅多少,
光是把繳的錢領回來就快掛了



ceryil wrote:
傻到有剩.................
你怎麼可以洩漏我的秘密。
ceryil wrote:
「充裕未來」計劃3是一份分紅保險計劃。
我幫兒子買的是充裕未來2,主要的內容應該是差不多。
因為充裕未來2是去年才買的,前兩年解約的話,其現金價值是零。所以,我就以在102年買的AXA美元保單做說明。因為是第一次買,不敢買太多,所以就買年繳2萬美元,繳費期5年的保單做說明,因為可以驗證4個保單年度的績效。因為<保證>的部分是保險公司一定會給的,所以我就列出<非保證>的部分來做比較。如下第一個金額是保單合約中所列<非保證>部分的現金價值總和,第二個金額是實際該年度結束時<非保證>部分的現金價值總和。
(1) 第一年度:154美元; 153.58美元。
(2) 第二年度:354美元; 327.62美元。
(3) 第三年度:606美元; 547.66美元。
(4) 第四年度:2,118美元; 1,865.24美元。
另外,這些<非保證>的部分在該年度結束時就會變成保證,也就是說這些錢不會變少或是變不見了。
我也曾經買過國內的儲蓄險,例如:在86年購買繳費15年期,每三年領一筆錢。我也買過烏龍儲蓄險,年繳29,400元,但是第10年前一定要解約,否則現金價值會急遽下降,第10年解約可以領回70多萬元。
這兩年我也幫內人規劃買國內的儲蓄險,因為內人說想要放活存或定存。國內的儲蓄險如果是躉繳,第二年就會回本且有一些些的利息。但是,我在香港買的壽險,基本上第11年才可能會回本。為何說可能呢?因為有<非保證>,需要看達成率,否則會更久才能回本。
那為何要到香港買呢?因為自第10年開始,其現金價值就會增加的愈來愈快,第30年後就會開始嚇的吃手手了。
CCC8384 wrote:
只是很好奇買這種保險的心態?
第一代過世,要被保險人轉給第二代再傳給第三代?
那保險金兌現是在??
我還沒有研究這種保單,但是,如上所述,時間愈長,現金價值就會增加的愈來愈快。
前兩個月花錢去聽理財的課程,講師說到一個案例,這是我過去從未思考過的。講師說:許多企業家為何要購買高額的壽險?遺產的國內保險免稅額是3,300萬,那企業家為何要買那麼多呢?原因是:稅捐單位針對遺產超過憶元的個案,核准處理的速度是快則半年,慢的話可能就要一年以上。問題是在未完成遺產稅繳納前,被繼承客戶的銀行帳戶是暫時凍結的,請問這時公司沒錢要如何正常運作。此時,只有保險公司可以很快核准繼承人的保險理賠申請,這筆錢就可以當成是企業繼續運作的資金了。
最後提醒:低利率時代並不適合買儲蓄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