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uf6620 wrote:
http://norway...(恕刪)
看能破300?
再跌一支就有了
資料日期 集保
總張數 總股東
人數 平均
張數/人 >400張
大股東
持有張數 >400張
大股東
持有百分比 >400張
大股東
人數 400
~600張
人數 600
~800張
人數 800
~1000張
人數 >1000張
人數 >1000張
大股東
持有百分比 收盤價
20180525 250,383 21,746 11.51 135,755 54.22 67 13 12 11 31 44.56 320.50
20180518 250,383 21,922 11.42 134,865 53.86 67 15 13 10 29 43.79 325.00
mtalps2001 wrote:
在加拿大的TH, ...(恕刪)
Theratechnologies Inc. (TH.TO)
Toronto - Toronto Delayed Price. Currency in CAD
Add to watchlist
7.48
-0.13 (-1.71%)
As of 11:06AM EDT. Market open.
https://finance.yahoo.com/quote/th.to?ltr=1
看樣子非常的不妙!
再者生技產業的分析師都不參考各大醫院的進貨量,這點還挺有趣的!
mtalps2001 wrote:
單獨醫院的進貨量應...(恕刪)
這點我也覺得很奇怪!
能源界有energytrend
https://www.energytrend.com.tw
為何醫療界不允許有medtrend
搞得醫療界永遠都是黑幕重重,看不出透明度在哪裡?!

ffoorr6666 wrote:
我也是這幾天在等著...(恕刪)
再花3千萬美元!中裕確定新代工廠Samsung Biologics 自行建置竹北廠則暫緩?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20041
中裕(4147)今召開法說會就已上市後縣愛滋病新藥TMB-355的銷售狀況、生產廠商以及Pipeline中其他產品與355歐洲藥證申請的情況進行詳盡的解說,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中裕的說法,在代工廠藥明康德發生良率下降,導致產能利用率低、中裕出貨成本提高後,在自有竹北廠完工上線前恐面臨供貨趕不上需求的問題,因應此事,中裕於去年底的法說會上表示將找尋新的CDMO廠來,今宣布將與三星生物製劑(Samsung BioLogics)合作代工事宜。
藥明良率下降 生產每批損失80萬美元
根據中裕說法,上市前規劃給藥明康德代工的生產成本約佔銷售分潤52%裡的20%,也就是中裕可拿到授權夥伴Thera銷售額的30%左右(未扣除給Genentech權利金等)。
然而藥明康德良率不佳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成本已從原本估計的20%上升至30%甚至35%;就生產成本而言,生產一批2000公升約10000瓶(良率正常情形)約需一百至兩百萬美金中間,良率不佳導致每批生產可能就有七十到八十萬美金的損失,如此不但壓縮公司獲利空間,更有可能在竹北廠上線前產能就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量;公司評估竹北廠最快也是在2020年底能取得FDA查廠後開始生產,有時程過長的風險,故決定投資3000萬美元找新的CDMO廠商。
投資3千萬美元轉廠 三星預計2020年中加入供貨
選擇與三星合作主要是大規模,規模經濟得以壓低成本,已接近竹北廠自產規劃的成本約可壓到10%以下,三星的成本約可落在10%左右,不過在新廠重新測試花費的成本著實不小,現在已做了好幾個小規模批量的參數測試,現在正在執行大規模批量的參數測試,大規模若成功,就代表所有參數確定,之後進行確效批時這些參數就不會改了,做完大規模約需1500萬美元的投資。
不過說開始做三批確效,就是準備給FDA查廠用的,中裕打算做四批,這些批次的藥若未來通過FDA查廠可以轉為庫存,也是可以賣的,所以雖然總投資金額需約3000萬美元,但其中的四批確效批未來可商業化用途。
竹北廠進度暫緩 延至2022年上線
也因為與三星合作,竹北廠的建置可以不必趕在2020年底,資本支出也得以暫時分散,目前竹北廠員工全力配合三星,預計要在今年底將資料送到FDA申請查廠,順利的話預計在明年中左右通過並且上線,屆時生產成本可以降到Thera銷售分潤52%中的10%附近,而竹北廠總體進度則將延後至2021年底完成認證,2022年加入供貨。...本文由「Genet」授權刊登。
ffoorr6666 wrote:
看能破300?再跌...(恕刪)
2019年EPS -0.84元?中裕:以公告為準
公開資訊觀測站重大訊息公告
(4147)中裕公告澄清媒體報導
1.事實發生日:108/03/18
2.公司名稱:中裕新藥股份有限公司
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本公司
4.相互持股比例:不適用
5.傳播媒體名稱:聯合晚報
6.報導內容:
「中裕在2019年出貨目標仍維持8億元,在預估第一季中裕營收1.4億元下,預計未來第二季至第四季單季逐季增速將為25%。」
「下半年可望取得EMA藥証,公司產品線健全;預估2019年EPS-0.84元」
7.發生緣由:108/03/17聯合晚報報導
8.因應措施:
有關本公司藥證取得時間及銷售、損益預估等財務預估報導為媒體自行臆測,公司未對外公開揭露財務預測資訊。中裕新藥所有研發進度及財務相關資訊均以「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告為準。
9.其他應敘明事項:
新藥開發時程長、投入經費高且並未保證能一定成功,此等可能使投資面臨風險,投資人應審慎判斷謹慎投資。
stock168 wrote:
拉回可買進嗎? ...(恕刪)
https://statementdog.com/analysis/tpe/4147
財報狗的分析是騙人的。
生技股的價值是不可質疑的。
因為金融界看不見白色巨塔的進貨量,只看得到廠商的實驗報告。
不過跟著金融界的腳步肯定是對的。En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