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風力發電股的商機

樓上所說的零件、風機及人,都要船運來運去,
船也可以列入考盧的方向,如果有上千支,運費應該不少。
x365555 wrote:
樓上所說的零件、風機...(恕刪)

您好,船的用途不僅是運送功能,海事工程也需要專用船,目前國內沒有,包括上緯的示範風機裝設時,也是跟國外租賃的,為此,台船已與比利時商Geosea公司結盟,共組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前期先租用Geosea公司的船隊,後續將逐步建立屬於台船自己的船隊,長期來看這會是獨佔事業,但造船成本就得台船自己吸收了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9206
但是台船的業績有點恐怖,淨值還在10元以下

2018年5月10日財報比較





Teddy0912 wrote:
您好,船的用途不僅是運送功能,海事工程也需要專用船,目前國內沒有,包括上緯的示範風機裝設時,也是跟國外租賃的,為此,台船已與比利時商Geosea公司結盟,共組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前期先租用Geosea公司的船隊,後續將逐步建立屬於台船自己的船隊,長期來看這會是獨佔事業,但造船成本就得台船自己吸收了


ban1130 wrote:
但是台船的業績有點恐...(恕刪)

是啊,營利很恐怖,而且台船並不是一直都沒拿到好牌,國艦國造日後應該也會落回他手裡,但也許內控沒有很好,所以營收獲利一直起不來吧


説回風力發電的部份,其實台灣因為地形的特殊性,適合的風場主要集中在台灣海峽這一側,颱風來時多半被中央山脈擋掉一部分而減弱,但也因為太過於集中於這一側,恐會影響漁民生計,設備運作發電多少會影響水溫及環境生態,不曉得會不會一兩年後才發現到對環境的影響而需拆除,雖說目前環評大致都有過關就是
Teddy0912 wrote:
既然三子父大開樓了,...(恕刪)

泰迪大真的很認真,必須推一個
簡而言之,風電就跟高鐵、高捷差不多!

當初參與建設的廠商都賺飽離場,剩下的虧損由股東(政府)慢慢攤!

============

經濟部正式公布風電遴選廠商名單,接著6月將再公布一波名單,蔡政府倚為供電長城的風電就此上路。不過,風電不確定因素太高,蔡政府推動風電又失之躁進,且乏能源專業支撐,未來風險極高。如果台灣因此陷入包括「綠色金融風暴」在內的複合式災難,則民進黨與現在的經濟部官員都將成為歷史罪人。

這次公布的風電遴選結果,共有國內外7家開發商的11個離岸風場獲選,預計分別在2021年之後陸續完工併聯發電;未爭取到遴選分配容量的業者,預計在6月可參與競價,結果將於6月底公布,最終是要達成2025年風力發電5.5GW之設置目標。

風電開發商確定後,接著就是簽約、找融資、動員機具人力開始施工,看起來整個計畫已走在前進道路上,應可樂觀期待。但我們必須指出,其中每步都潛藏著風險與不確定性,稍一不慎可能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以融資而言,就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風險。依照蔡政府的估計,風電計畫會帶來2至3兆元的投資,各地方政府更是不時強調,風電將為當地帶來的鉅額投資,彰化縣政府就說當地已爭取到的風電計畫,總投資金額達1.19兆元。粗估一個風電場的開發金額,動輒以千億元以上計,開發商絕無可能全部以自有資金投入,單單是丹麥沃旭的「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總投資金額就要台幣3800億,這個金額是101大樓建造成本的6倍,已接近台灣高鐵初期建置成本,顯然需要龐大的融資支持。

每家開發商規畫融資的比例會因個案不同,但依商業慣例至少都在5成上下。目前開發商的計畫大部分都要向國內銀行融資、爭取銀行聯貸。問題是,國內金融機構,實際上完全缺乏類似風電這種專案融資的經驗與能力,驟然面對上兆元的融資需求,有多少能力做好融資與把關?

雖然部分金融機構已表達參與融資的意願,但對金融實務稍有了解者當知,專案融資不是簽個約把錢借出去就沒事了,其中牽涉到複雜的權利、義務、風險掌控、特殊情況的處理機制等。例如,銀行團如何監督開發商資金運用與工程進度?發電收益低於預期時如何處理?甚至碰到風電設施損壞(例如颱風因素)、或其他因素(例如輸配電設施無法配合)導致預期收益未發生,銀行團要如何保全債權?

再從當年高鐵的融資案來看,類似這種專案融資與國內銀行傳統的一般貸款不同,因為等於沒擔保品。當年銀行團就認為萬一台灣高鐵財務出問題,銀行團拿到高鐵的橋梁、鐵軌、電車等物品毫無用處,因為銀行團不可能亦無能接手建造或經營,因此最後要簽「三方合約」,由政府保證收購接手。

目前大部分風電開發商都要以「無追索權專案融資」進行借貸,也就是說未來還債完全依靠建設完成後的現金流(發電收入)為主。某個角度而言,這等於是讓銀行負擔全部的風險:工程延誤或甚至無法完工,或完工後輸配電未能配合,甚至因颱風等自然災害導致設備損害而無收益時,銀行團的借貸等於一毛錢都收不到。如此風險,台灣的銀行能承擔多少?更讓人擔心的是,為了推動風電,金管會放寬銀行融資綠電的條件與計算方式,政府更要公股銀行「配合政策」,這等於是要國內金融體系吃下全部的風電風險,稍不慎就可能釀成「綠色金融風暴」。

我們要再次對蔡政府提出警示:躁進的廢核能源政策下,必須急推風電等綠電的結果是「複合性風險」──風電進度不如預期就造成缺電,即使完工,仍有不穩定與季節因素,缺電風險仍高;為此必須增加火電,又造成空汙與排放增加;風電提供現在電價2倍以上的保證價格,未來電價非漲不可,同時讓金融體系承擔過多風險;台海遍插風電、陸上蓋滿太陽能板,對生態環境又是難以承受的衝擊與負擔。

這些複合式風險有可能發生一或二項,如果全部出現就是一場「複合式災難」;期盼一項都不發生,坦白說,機會接近零。老話一句:蔡政府應檢討修正能源政策,別把台灣帶進難以挽回的災難中。
jeel54321 wrote:
簡而言之,風電就跟高...(恕刪)



其實這也不失為為銀行存款放不出去解套的方法之一,
今年一月底為止,銀行放款總餘額27兆1660億元,存款餘額37兆5841億元,爛頭寸持續創新高達10兆4180億元。
當然,實際上沒這麼多,銀行也會進行投資,
例如公債、國庫卷、有價證券等,
之前的新聞有提到這部分
https://udn.com/news/story/7251/3015612
只要能做好授信,並提供一定的擔保,或多或少也可以幫銀行增加放款管道,
但萬一無法償還,就真的頭大了,這些擔保品銀行也會不曉得如何運用,
只能說這是把兩面刃就是了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泰迪大真的很認真,...(恕刪)

您過獎了,是相關資料比較容易查詢,只是需要時間整理就是,
反倒是您先前推薦的宏盛、潤隆等,沒有相關行業的底子,
查到的訊息也很難分辨是好是壞,分析營建股相對難多了....

Teddy0912 wrote:
其實這也不失為為銀...(恕刪)


銀行的放款被倒了,就發不出股利,你還是不能投資銀行股。

除非你想放空銀行股。

Teddy0912大大 寫這一些分析文
頗有當年 J1977分析 台汽電的風采,給予五分讚美
-----------
另外在自我爆料一下
去年10月份 宏盛是我推薦給屎伯兄,過了三個月,手癢全額賣出轉抱興富發
然後這幾個月,興富發的報酬率是-0.5% 宏盛的報酬率是 40%
後來阿屎伯賺飽走人,還不忘記感謝小弟我,在他的樓上面公開表揚。
---我才知道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 人家頒獎給你,你還不敢上台領獎,我只能裝作沒看到那棟樓...
話說,不是一堆人要買世紀鋼 怎麼不見上來談論世紀鋼?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