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投資的, 在政府設立的工業區, 科學園區內設廠的土地不用錢, 不需環評, 辦公室也不用租金, 水電還減免, 本勞正職達一定比例還能減稅, 薪資達一定程度也能減稅, 最多減100%
2. 人才獎勵, 放棄分紅費用化, 不分國籍, 只要幫公司拿到美國, 中國國家專利, 政府先給員工和公司一筆錢, 該專利若能拿到授權費, 政府再連續三年額外獎勵授權費用的一定比例給該員工做鼓勵
3. 本土年輕人創業, 你拿多少本金當資本額, 政府再額外給你等額資金入股拿49%特別股股權, 未來只要一定時間內達一定的經濟規模, 也賺錢了, 納稅額可抵要償還的特別股股權
4. 大量使用核電
5. 放棄意識形態, 大幅開放市場, 與主要貿易國家全面簽署FTA
薪資是競爭來的, 不只是員工競爭, 更要資方間的競爭, 缺一不可, 台灣現在就是缺少資方的競爭, 外面的沒誘因不想來, 裡面的待在舒適圈沒競爭, 就沒提高薪資搶人才的必要, 所以要讓外面的資方願意來競爭, 那就一定要有誘因, 台灣沒有市場誘因, 只能考政府灑錢了, 然後透過稅制讓政府灑給資方的錢變成勞工的薪資
這樣做政府勢必要大量舉債, 正好可以大貶新台幣, 可以降低外商投資成本, 增加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