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勞退舊制身份,可以選擇自願提撥6%到勞退新制的帳戶嗎?

wangxyz wrote:
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按月依臺灣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華南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等6家行庫每月第1個營業日牌告2年期小額定期存款的固定利率,計算平均利率,做為每月最低保證收益率,並於每年底依每月最低保證收益率計算全年平均利率,做為當年保證收益率。


我在勞動部網站找不到你貼的這段話,
倒是找到了一點疑問針對你這段話,
依照你這段話的說法,
這個基金的績效是有每月最低保證收益率,
那請跟我說一下民國104年12月份的收益為什麼是負的?


另外,為了避免你覺得我是江湖謠傳的,
我這邊就直接貼上法源依據: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項所定勞工退休金運用收益,不得低於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由開始提繳之日起至依法領取退休金之日止期間之平均每年之年收益率,不得低於此一期間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之平均數。
前項所稱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指依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金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彰化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行庫每月第一個營業日牌告二年期小額定期存款之固定利率,計算之平均年利率。
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以下簡稱基金運用局)應每月公告當月之最低保證收益率。

看得懂這段文字的意思嗎?
意思就是如果從你開始提撥到你要領取的這段期間的累計收益,
這個部分是有最低保證的,
而不是每年保證甚至每月保證。

換句話說,
他是看從你提繳開始,到你申請為止,
這整段期間基金的績效,不得低於這段期間的定存績效。
但是整段期間內,並沒有限制單月或單年的績效要大於定存利率。
否則就不會有"平均"這兩個字的出現了。
vivian93 wrote:
我在勞動部網站找不...(恕刪)

勞動部相關連結:
http://www.bli.gov.tw/sub.aspx?a=ro0rS%2BSyJxk%3D
至於你對計算的疑問,我不是基金管理者,無法回答,不妨洽相關單位解釋。
我只知道自己每月提撥多少、歷年來共提撥多少(薪資單上有明列)。
至於每月、每年效益究竟多少?政府有沒有耍詐少算?平常實在沒那個閒功夫去鑽牛角尖。
vivian93 wrote:
看得懂這段文字的意思嗎?...(恕刪)

我不是專業人士,自然無法翻遍各項條文來逐字、逐句精確解讀。

但保證最低收益的計算式,就如同數學上的1+1=2,只有一個答案。不像年金改革這類會引起爭議、各持立場,永不會有交集的政策。
政府又何必搞個可笑的計算公式,來讓聰明人抓包呢?

其實政府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把提撥的錢放定存,啥事都別做,勞工要提領時就加利息還回來。省時省力,也不需因投資虧損而掏國庫補足。最好把提撥金免稅這項也取消,又可增加稅收。

但,請問,一筆錢卡住幾十年,只得到定存收益,連節稅的誘因也沒了,誰要自提?這制度還搞得起來嗎?

政府拿勞退基金去投資,有人認為是為了創造更多收益,有人認為是為上下其手、從中得利。這類議題就不在此討論了。

保證最低收益是一個鼓勵提撥的方式,就如同提撥金免稅一樣。其精神就在於:多賺了,給你;少賺了,補你到最低標準。

真的別想得太複雜。

wangxyz wrote:
至於你對計算的疑問,我不是基金管理者,無法回答,不妨洽相關單位解釋。
我只知道自己每月提撥多少、歷年來共提撥多少(薪資單上有明列)。
至於每月、每年效益究竟多少?政府有沒有耍詐少算?平常實在沒那個閒功夫去鑽牛角尖。


既然是你自己也無法確定的東西,
卻拿來反駁別人,這似乎有點怪怪的吧。
至於我為什麼知道?
很簡單,因為是我去上政府開的相關課程中的講師的講解。
我相信政府的相關講師應該會比你更確定這個怎麼算。

wangxyz wrote:
但,請問,一筆錢卡住幾十年,只得到定存收益,連節稅的誘因也沒了,誰要自提?


所以就連當初我去上課的講師都不建議我們自提啊!



wangxyz wrote:
保證最低收益是一個鼓勵提撥的方式,就如同提撥金免稅一樣。其精神就在於:多賺了,給你;少賺了,補你到最低標準。
真的別想得太複雜。


保證最低收益的精神就如你所說,
多賺了,給你;少賺了,補你到最低標準。
所以計算是以整個過程的績效來算,
絕對不是每年計算,
簡單的說,
就是政府告訴你:
你把一筆錢長期放在我這邊我幫你操作投資,未來你要領的時候,如果我的投資效益比不上定存,我就用定存利率算給你,但是我不保證每年都賺錢。

如果真的是每年保證最低收益,
勞退絕對會比勞保更快倒。
因為連股神都不敢保證自己的投資收益每一年都是正的。
政府怎麼可能作這樣的保證?
vivian93 wrote:
政府怎麼可能作這樣的保證?...(恕刪)

是這樣子啊!
不過長久下來若連定存也打敗不了,機率也不高吧!
就算真的最後只拿到定存收益,至少每年少繳幾千元的所得稅,也不無小補。

wangxyz wrote:
是這樣子啊!
不過長久下來若連定存也打敗不了,機率也不高吧!
就算真的最後只拿到定存收益,至少每年少繳幾千元的所得稅,也不無小補。


其實機率不算高也不算低,(廢話)
你只要想一件事,
全球的景氣循環大約七到十年一個循環,
每個循環基本上都會發生一次巨大的金融風暴,
這個金融風暴只要一發生,所有的投資大概都是腰斬。
簡單的說,就是之前幾年的累積就這樣付之一炬。
所以長期來看,
如果政府的投資策略不算好的話,
長期下來打不過定存其實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至於稅務上的優惠,
除了前面說的遞延課稅的效果以外,
我之前上課時講師舉了一個例子說明。
假設今天我25歲出社會賺錢,
我如果選擇自提,
這部分雖然可以從我的所得中扣除,
但是效益是多少?
假設我的所得稅率是5%,
那效益就是頂多5%,
但是我的時間成本是多久?
35年!
也就是說,
我這筆錢要鎖在那裏35年!
可能只幫我創造了5%的效益!
平均一年搞不好活存都打不贏。

但是如果今天我年紀已經55歲,
而且我的所得稅率可能是30%,
那我自提的部分效益可能就有30%!
而且我的時間成本只要5年!
等於我這筆錢放5年就有30%的收益!

所以自提在稅務上的優勢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其實是不一定的!
小鎗的爹 wrote:
如題,google...(恕刪)


您無法新舊制並行,所以答案是不可以。

不過,假設您是94/7/1之前進入職場,假設當時您可選擇新制或舊制的時代:
如果您待的公司不會倒,而且您有下列三個資格之一:
1.同公司待滿25年以上(假設未滿55歲)
2.同公司待滿15年以上,已滿55歲
3.同公司待滿10年以上,已滿60歲

且都使用勞退舊制。

我用舉例來算給你聽,假設您25歲進入A公司,當時月薪1.5萬,50歲滿25年年資,月薪是5萬,如果申請退休同意,則舊制勞退金公司應給付前15年年資兩倍基數,之後每年一基數,最高就是45基數,所以年資25年是40個基數。
因為目前月薪5萬,所以40個基數可以領200萬退休金。

但如果您選擇的是新制,同樣條件25年申請退休,因為您的平均月薪是(1.5+5)/2=3.25萬,25年*12個月*3.25萬*0.06=58.5萬,就算你也自提6%,到時候的總勞退金(先不管利益),也只有117萬。

您就可以看出舊制與新制的差異了,舊制一樣沒自提,可領200萬,新制只能領58.5萬。

另外,據我了解,新制的利益的確是二選一,總本金選擇最優的計算方式來看你未來可領的利益,而不是每年結清一次,每年重新擇優。

不過我有自提6%,除了可免稅外,獲取比定存還要好一點的利息,風險也很小,何況金融市場大漲大跌的機會小多了,穩定成長的機會大多了。
"NIKON D200"+"12-24 F4"+"24-70 F2.8"+ "50mm F1.8"+"70-300G VR" +SB800
簡單一點,不要牛角尖鑽成那個樣子,對身體不好

在你參加新制勞退30年期間
勞保局的電腦會幫你算兩個數據,
1. 累積每年提撥金額+每年的二年定期存款利息,假設累計總金額 100萬
2. 累積每年提撥金額+實際操作績效,假設累計總金額 125萬
恭喜您,您的月退是以125萬計算

但是,也有可能
2. 累積每年提撥金額+實際操作績效,假設累計總金額 90萬

在此情況,政府保證以第1項的100萬作為月退的計算基礎。

再加上前一頁補充的
一整年的退職所得免稅額今年是781000. (會依物價指數調整)
也就是月領超過6萬5才有榮幸被課到稅。
若一次領取的免稅額度另有公式可計算,一般人是不會被課到稅。




哈哈 看到大家為這一點錢討論得這麼熱鬧還真的是有心...

說真的, 這點錢在幾十年後多嗎? 一點都不多!

只能當一點退休補貼, 根本無法拿來支撐退休生活

還是趁年輕多攢點錢比較實際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