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ooow wrote:50檔太多了,
那為何不買,台灣50,或者0056
多到風險很扁平,但是獲利也很扁平了。
而且大型權值股的特點就是營收規模大,
容易受全球景氣影響,
譬如台積電半導體需求不振時,
通常其它消費品的需求也不會太好,
不過反之亦然,
台灣50成分股齊漲齊跌的現象蠻普遍的,
當然也是台股的規模小與產業性質造成,
偏重電子與塑化,不夠多元性,
S&P500在成分股的選擇上比較能兼顧多元與成長。
我手上通常維持在8檔,
異動性不大,主力持股6檔左右,
其它會少量改變。
我的持股邏輯有點跟別人不同,
我把持股分成3類,我喜歡看描述古代攻城戰的網路小說,
剛好跟我的持股邏輯相仿,所以我喜歡用兵種來區分持股性質。
1. 守城兵
2. 攻城兵
3. 斥候
守城兵就是類似金牛股(cash cow),
提供我高額穩定的股息來源,
就像守城兵一樣,不要求戰力強,
但是要源源不絕。
攻城兵就是類似成長股,
有成長"潛力",
配息率太高的我反倒不要,
因為賺的錢都配出來了,
哪來的錢擴大投資?
斥候則是類似股價大幅低於淨值的股,
等於是埋伏敵後等待,
可能一待數年也沒建功,
但也有可能某一天打探到重要軍情建立大功。
守城兵跟斥候我很少變動,
攻城兵則變動率比較高,
我會先少量持有,
當不如預期時就砍掉,
有成長態勢時就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