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現實生活中不也是零和遊戲?

所以一切都是中庸就好,如同很多人說的什麼都要便宜,廠商都不賺錢了,景氣怎麼會好,一切都在追求高性價比,最後搞的只有大廠才能生存,因為大量關係,無形中也變成壟斷。
不完全是

比如說一位創業者

白手起家開創了一番事業

雇了十幾名員工

那這個人就為了這個社會創造了一些價值

而這些價值並沒有透過犧牲某些人的利益來獲取

如果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價值,那絕對是工作找人,而不是人在找工作

而這十幾名員工的收入,我只能說一切都是供需原則

如果大學生太多,自然身價就低

如果今天台灣人口只有現在的一半,大學生只有現在的1/5

但是仍然能產生出跟現在一樣的價值

那大家的收入絕對不止今天這個水準

會在那邊扯什麼大學生素質低落、態度差(哪一代不嫌下一代?)、老闆沒賺夠(這最扯,我還沒聽過哪個老闆說他賺夠了)

那些都是旁枝末節的藉口罷了

如果今天能做這件事的人只有一個

每個月又可以替公司帶來一百萬甚至更高的收益

態度就算再差,月薪五十萬都得請


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太多太密

產業很多也都是單位價值不高的
是呀,人口太多,加上都是以代工為主,價值低,更慘的是產業都外移,變成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所以做的半死,但賺的錢有限。
但現在上有歐美品牌,高價值,下有陸,印度等低價代工,台灣就變弱勢了。
但一般人都覺的是老闆的問題壓榨員工,沒賺夠,但就像樓上說的,如果人產值有100萬,花50萬也要請,但如果工作的替代性就高,產值低,就真的只值22K的價值,除非企業獲利真的很好,那當然會調高薪水,但只值22K的工作就算調高也是30K,難不成調成100K。
如果覺的薪水太低,我到覺的該考慮,是否這工作不適合你,你的能力是比較強的,那該換工作

風中的雲38 wrote:
那你做多啊, 我等...(恕刪)


講真的那個大頭症的, 說他會很公平的看待每個人

說了我也不信

有人超英趕美, 直達北歐, 我都等著看笑話

別人做的要死要活, 你只是一句理所當然, 大家享福
juser98 wrote:
不完全是比如說一位...(恕刪)


把視野從群體轉為個人 得到結論就不一樣了
你所謂的創造價值同時 其實也在吸取別人資源 才可以創造價值
tom7629 wrote:
常常看到有人會對金融市場說,這是零和遊戲,只要你贏錢就代表有人輸錢。

不見得都是零和耶... 期貨是這樣子沒錯, 但股市不是.

一口期貨契約的成立, 必然是有買賣雙方, 也有一個履約價, 雙方結算時, 就是一方賺 n 元,
一方賠 n 元, n + (-n) = 0, zero-sum. 幾萬口的 OI, 全市契約價差損益總和也是 0.

但股票不是, 股票可以領息. 它不是只有買賣價差的觀點而已. 基本上所有持股者都長期領股
息的話, 總有一天可以平本, 然後所有股東都是淨賺, 這就不是 zero-sum 了.

tom7629 wrote:
現實生活中不也是零和遊戲?
...
團體生活中,總有人要當弱勢,當被壓榨的目標。
所以不是只有金融市場,現實生活中也是零和遊戲,只是你有沒有發覺而已!

如果純然以 "錢流" 的觀點來看, 似乎可以這麼說, 反正全社會裏的通貨發行若是固定的,
那就是全社會的人在玩錢流來流去的遊戲, 我帳上 -100, 你帳上就會 +100, zero-sum.

但交易的事實並不是只有錢流, 交易的原始本質還是在交換商品勞務, 並達成效用滿足.
這部分若考慮進來, 未必是零和, 例如: 我花 1000 元跟你買一個鐵路便當, 你覺得你賣
貴賺到, 但我覺得我三十年沒吃到這味道, 我認為這 C/P 值超讚, 我帳上 1000 元流出,
你帳上 1000 元流入, 我們是 zero-sum, 但我感到滿足, 你也感到滿足(因為海削到一個
凱子, 大賺了), 從效用的角度說, 是正成長 (只不過不是貨幣單位表示).
台灣股市的近十年,每年整體平均報酬率約3%,只是化成指數蒸發掉了,所以不是零和遊戲才對。
人對任一事物的價值是主觀的,但其價格是固定的,所以價值不一定等於價格的,因為人是最大的變數,不會是零合遊戲的
老實諾,現的人很辛苦,但以後的人會更辛苦。
現在工業4.0,機器人生產,降低成本,但基層工作人員需求就少了。
世界人口多是事實,看歷史,人口多時就會有很多分配問題,到最後因為天災等,造就戰爭。
人口愈來愈多,但需求就很低.....,說企業轉型....真的有這麼多好轉嗎?
大企業創造了價值,但卻犧牲一般人的利益
這個社會誕生一個有錢人的同時也產生了數萬個窮人
有錢人的錢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從窮人那裏來的
所以當然是零和遊戲
有錢人的享樂是建築在窮人的痛苦之上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