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美國會在2030年破產邏輯上不可違逆,那麼這個世界又會如何?

abc003 wrote:
美國國債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在邏輯上不可違逆,因為美元債務本位
國債的增加最後必然導致利息支出最終超過財政稅收的總和


財政稅收並非一個定數,各州都要在2020前把基本工資從現在9元左右調到15美元了
到時候,稅收大增,債務又可以大幅增加
同時世界各國手上的美元債券立刻減少30%以上的購買力。

而這還是正當的作法,完全不會損害美元信用,真的要搞,直接印錢把債務還清,你能奈美國政府何?

況且央行QE雖然把錢花出去,其實買的是銀行手上的美元債券。
其結果不過是把銀行手上的美元債券換成美元現金而已。

網路上的巫毒經濟學少看,多看看央行的報告比較實在.....
央行的報告太難,不然也可以看看這一篇:

http://www.pragcap.com/the-biggest-myths-in-economics-page/

abc003 wrote:
因此如果打算還光債務,美元會從地球上消失
沒有債務=沒有美元

其他的不說了,最後這行等式: "沒有債務=沒有美元" 有那位經濟系的大二學生會相信?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財政稅收並非一個定...(恕刪)


工資調高並不會增加實質的勞動生產力,只會增加債務

財富是來源於生產,不是從天上調下來了的,

你國家生產多少才能消費多少

否責只是增加債務向未來借錢做消費而以


如果有這麼簡單把工資調高100倍,你勞動生產力沒增加100倍,稅收也無法提高100倍

將引起通貨膨脹100倍 或是債務的增加

這也是美國貿易赤字的原因,因為他賺10元花11元 剩下來的1元不足就發債

一個國家債務增長超過GDP增長最終必然要破產


當負債達到GDP400%就是債務泡沫破裂的臨界點

所以我才說先倒下的會是日本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其他的不說了,最後...(恕刪)


Fed是以財政部的國債當抵押品,回購國債才能發債印美元

我能提出Fed成立的相關法律文件作為證據

美國政府並沒有貨幣發行權,Fed是有股東的私人中央銀行

Fed買入國債才有美元也就是QE

債券價格上漲殖利率降因為債券價格和是反向變動

,當Fed賣出國債美元就回籠升值 殖利率因該上升,之所以沒有上升是因為

現在卻是用逆回購借出國債

財政部不能直接干預央行也不能自己印美元

Fed無法直接超控利率市場 而是通過買賣國債的公開市場操作

每年FOMC都會公佈好幾次利率決策

abc003 wrote:
如果有這麼簡單把工資調高100倍,你勞動生產力沒增加100倍,稅收也無法提高100倍
將引起通貨膨脹100倍 或是債務的增加

以美國的天然資源和現代的生產力,只有需求不足,沒有生產力沒辦法增加的問題
美元現在還可以靠油頁岩的產能把一桶油定價在30~40美元,
現在的世界問題是,就算印再多錢也引不起實質需求,
而沒有實質需求,結果只是金錢遊戲,是引不起通貨膨脹的。



abc003 wrote:
Fed是有股東的私人中央銀行

真的呀?! 那憑什麼央行總栽是由總統任命?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真的呀?! 那憑什...(恕刪)


2.所謂「聯邦儲備銀行」,其實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

表面上聯儲委員是美國總統任命,實際情況是總統的政治獻金就是來自華爾街猶太人

總統部得不認命,而且你看Fed美聯儲的決策過程都是黑箱作業,其中又很少有反對票

有一本書是經濟學家研究美聯儲運作過程接近半個世紀,

你不要一兩句話就把別人研究接近半個世紀的結論否定掉

你有沒有聽過三邊協會這個組織 實際上這就是美聯儲的後台

多數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是美國政府發行著美元,實際情況是,美國政府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

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美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的發行權。

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

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 


為了使聯邦儲備系統更有欺騙性,在誰控制美聯儲的問題上,

保羅巧妙地提出:「國會控制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

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接控制。」

  後來,保羅把最後的版本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美國總統任命」,

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由聯邦諮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制,

聯邦諮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討論」工作。

聯邦諮詢委員會成員將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地向公眾隱瞞了。


揭密美聯儲擁有者:私人銀行控制美元發行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含糊其辭。眾議員賴特·帕特曼擔任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20年裡,他不斷地提案要求廢除美聯儲,他也一直在試圖發現究竟誰擁有美聯儲。

  美聯儲,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簡稱,其實它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實際情況是,美國政府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美聯儲的性質和來歷在美國的學術界和新聞媒體中,是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區」。本文將講述被美國主流媒體刻意「過濾掉」的美聯儲成立的秘密。當我們拿著放大鏡,用慢鏡頭回放這一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的最後關頭時,事件發展將精確到以小時為單位。

  1913年12月23日,美國民選政府終於被金錢權力所顛覆。

  神秘的哲基爾島:美聯儲的策源地

  1910年11月22日夜,紐約城外一節完全密封的火車車廂裡,所有的車窗全部被窗簾嚴密地遮擋住,列車緩緩向南駛去。車廂裡坐著的全是美國最重要的銀行家,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列車的終點是數百英里之外的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

  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是一群美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為首的大腕們成立了一個哲基爾島打獵俱樂部,地球上1/6的財富聚集在這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會員身份只能繼承,不可轉讓。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會所。會所的所有服務人員全部從大陸調來,對所有到達會所的客人一律只稱呼名字,而絕對不能使用姓氏。會所周圍50英里的範圍內被確保不會出現任何記者。

  當一切準備就緒,客人們出現在會所中。參加這個絕密會議的有:

  尼爾森·奧爾德里奇,參議員,國家貨幣委員會主席,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派亞特·安德魯,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弗蘭克·范德利普,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總裁;亨利·戴維森,J.P.摩根公司高級合夥人;查爾斯·諾頓,紐約第一國家銀行總裁;本傑明·斯特朗,J.P.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羅·沃伯格,德國猶太移民,1901年到美國,庫恩雷波公司的高級合夥人,英國和法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美聯儲的總設計師,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這些重要人物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島,主要任務是起草一份重要的文件:《聯邦儲備法案》。

  保羅·沃伯格是銀行運作方面的高手,精通幾乎所有的銀行運作細節。保羅自然成為文件的主要起草者和解釋者。

  尼爾森·奧爾德里奇是所有人中唯一的外行,他負責使文件內容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能夠在國會被接受。其他人則代表不同的銀行集團的利益,他們圍繞著保羅提出的方案細節進行了長達九天的激烈爭論,最後終於達成了共識。

  由於中央銀行這個名稱過於樹大招風,自傑斐遜總統以來,中央銀行的名稱始終與英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繫過密,所以保羅建議用聯邦儲備系統的名稱來遮人耳目。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銀行的職能,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被設計成私人擁有股份,並將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與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不同的是,美聯儲的股份構成中,原來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將成為一個「純粹」的私有中央銀行。

  為使聯邦儲備系統更有欺騙性,在誰控制美聯儲的問題上,保羅巧妙地提出:「國會控制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接控制。」

  後來,保羅把最後的版本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美國總統任命」,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由聯邦諮詢委員會所控制,聯邦諮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討論」工作。聯邦諮詢委員會成員將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地向公眾隱瞞了。

  另一個保羅要應付的難題是,如何隱藏紐約的銀行家將主導美聯儲這個事實。19世紀以來,美國中西部廣大中小商人、農場主飽受銀行危機的浩劫,對東部銀行家深惡痛絕,這些地區的議員不可能支持紐約銀行家佔主導的中央銀行。保羅為此設計了一套由12家美聯儲地區銀行構成整個系統的天才解決方案。在銀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美國貨幣和信貸發放高度集中於紐約地區這一基本前提下,提議建立各地區聯儲銀行,只不過是給人造成中央銀行的業務並沒有集中在紐約的假象罷了。

  還有一個體現保羅深謀遠慮之處的就是將美聯儲總部設在政治首都華盛頓,而有意遠離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紐約,以進一步分散公眾對紐約銀行家的顧慮。

  保羅的第四個困擾是如何產生12家美聯儲地區銀行的管理人員,奧爾德里奇的國會經驗終於派上了用場。他指出中西部的議員普遍對紐約銀行家有敵意,為了避免失控現象,所有地區銀行的董事應該由總統任命,而不要由國會插手。但是這造成了一個法律漏洞,《憲法》第一章第八節明確規定由國會負責發行管理貨幣,將國會排除在外,意味著美聯儲從一開始就違背了《憲法》。後來這一點果然成了很多議員攻擊美聯儲的靶子。

  在經過這一番頗具匠心的安排以後,該法案儼然以模擬美國憲法分權與制衡的面目出現。總統任命,國會審核,獨立人士任董事,銀行家做顧問,真是滴水不漏的設計!

對政治和公眾意見的影響力離不開國際銀行家對媒體的掌控。舉例來說

  洛氏財團對媒體的影響同樣貫徹「渠道為王」的核心原則。首先通過控制三大通訊社來進行新聞來源的控制,三大通訊社是所有地方平面媒體的新聞源頭,各大地方媒體的版面內容和編輯思路唯三大通訊社馬首是瞻。洛氏財團掌握了三大通訊社,就將圖書、報刊、雜誌等平面媒體一併納入管轄之中。

  除了「渠道為王」,媒體同樣也需要控制高端。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洛氏先將各大媒體的指路明燈《紐約時報》拿下。《紐約時報》社論的立場,將是各主流媒體報導角度和態度的標竿,它們的報導都隨著《紐約時報》即時調整,保持一致。

  洛氏同時也高度重視《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在首都發行,是政界人士每日桌面的必備。它的掌門人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是外交關係協會成員。西部最大報紙,《洛杉磯時報》的掌門人富蘭克林‧墨菲(Franklin Murphy)也是外交關係協會成員。洛氏通過發起並資助外交關係協會來協調與各大媒體掌門人的利益取向。

  電視媒體方面,擁有200多家電視台、255家廣播電台的CBS掌門人威廉姆‧帕林(William S Paley)是外交關係協會成員,也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主要管理人。

  NBC為RCA的下屬電視台。其掌門人戴維‧沙諾夫(David Sarnoff)為外交關係協會成員。

  ABC擁有153家電視台,偏重娛樂節目。大通曼哈頓銀行持有ABC6.7%的股份。

  通過銀行和信託機構持股,洛氏持有CBS14%的股份,RCA4.5%的股份。

  這些電視媒體巨頭實際都是洛氏財團系下。有人戲稱無論是ABC、CBS、還是NBC,其實都是RBC,即洛克菲勒廣播公司(Rockefeller Broadcasting Company)。

  媒體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領域,這就是廣告。廣告收入佔平面媒體總收入的2/3到3/4,當然是媒體重視的金雞。廣告的最大客戶是連鎖店和商場。媒體編輯們是不會讓對金主們不利的聲音公然擴大的。

  美國最大的連鎖店和專賣店,如Macy,JCPenny,Sears等,他們的董事會成員中至少有一位是外交關係協會成員,並且與外交關係協會成員控制的銀行、企業的董事會利益互鎖。

  另外,石油公司和金融機構也是媒體的主要廣告客戶。哪家媒體有膽子揀大金主不想聽的話說呢?

  基金會同樣重視宗教聲音的導向,美國畢竟是個宗教大國,宗教力量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卡耐基基金會資助紐約神學研究會和聯邦基督教協進會(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社會「主流」神學的聲音逐步轉向主張社會計劃和控制方面發展,對金錢和經濟活動也提倡進行控制。聯邦基督教協進會在美國有4000多萬名會員。這樣一種潛在的思想影響力所產生的權力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這是一張迄今為止幾乎完全不為人所知的龐大的國際人脈關係網,它以金融業為核心,盤錯交織著各國政府機構、石油財團、軍工複合體、生物製藥集團、戰略情報體系、國家武裝力量、新聞媒體及遊說集團、司法立法機構、無國界組織、龐大的基金會系統、智庫研究部門、宗教勢力集團、秘密精英團體等社會關鍵力量。它是正確理解當今世界頻繁出現的金融危機、戰爭衝突、革命暴動、動亂政變、宗教熱點、全球議程、地緣政治、大國關係、國際組織的指南針。

國際銀行家們已經建立起一系列核心的組織機構: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 Institute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和美國外交協會(Councilon Foreign Relations)。後來,由這兩個核心機構又衍生出兩個新的分支:經濟領域由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 Group)執掌大政方針,負責政治掛帥的是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ttee)。

  【在華盛頓,真正的統治者是看不見的,他們從幕後來行使權力。

  ——費利克斯‧佛蘭克特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外交協會對美國政治具有著絕對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除了3人例外,幾乎所有總統候選人都是該協會會員。幾十年來,兩黨輪番執政,而政府的政策之所以能夠保持一致,是因為外交協會的成員把持了政府中幾乎所有重要職位。從1921年以來,絕大多數的財政部長都由該協會包辦了,艾森豪威爾以降的國家安全顧問基本就是由該協會內定,除此之外,外交協會還產生了14個國務卿(1949年以來包辦了所有國務卿人選),11個國防部長,和9個中央情報局局長。

  從這個角度來看,外交協會就是美國精英們的「中央黨校」。「一旦外交協會的核心成員決定美國政府的某項特定政策後,外交協會規模龐大的研究機構就開始全速運轉,他們推出各種理性的和感性的論點,來加強新政策的說服力。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去混淆和貶低任何反對意見。」

  每當華盛頓的官場上出缺(重要位置),白宮首先播打的就是紐約外交協會的電話,基督教科學緘言報聲稱,幾乎半數的外交協會成員都曾被邀請進入政府,或擔任政府的諮詢顧問。

  外交協會的成員已有3600名之眾,成員必須是美國公民,包括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銀行家,大公司的領導層,高級政府官員,媒體精英,知名的大學教授,頂尖智庫的智囊,軍隊的高級將領等。這些人組成了美國政治精英的「堅強核心」。

  在美國主流媒體「輿論導向」方面,1987年的外交協會報告中指出,有多達262名記者和傳媒專家是其會員,這些人不僅是「解讀」政府的外交政策,更是在「制定」這些政策。外交協會的成員把持了CBS、ABC、NBC、PBS等電視網絡。

  在報紙方面:外交協會成員控制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日報》、《巴爾的摩太陽報》、《洛杉磯時報》等大報。

  在雜誌領域,外交協會成員控制著:《時代》、《財富》、《生活》、《金錢》、《人物》、《娛樂週刊》、《新聞週刊》、《商業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讀者文摘》、《富布斯》、《大西洋週刊》等主流雜誌。

  在出版領域,外交協會成員控制著:邁克米蘭、藍德、西蒙舒斯特、哈波兄弟、麥格羅‧希爾等最大的出版公司。

  美國參議員威廉‧金納(William Jenner)曾說過:「今天在美國通向獨裁的道路可以完全合法化,國會、總統和人民既聽不到也看不見。從表面上看,我們有一個憲法之下的政府,但是,在我們政府和政治系統之中,還有一種權力,它代表著『精英們』的觀點,他們認為我們的憲法已經過時了,時間在他們一邊。」

  美國的內外事務的決定權已經不在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手中,而掌握在超級精英俱樂部的小圈子裡。

abc003 wrote:
美國政府並沒有貨幣發行權

解釋一下好了,這裡所謂的美國政府,指的是"行政"單位
美國是三權分位,英文中的government常常單指行政部門。
作為一個國家,美國當然有貨幣發行權。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真的呀?! 那憑什...(恕刪)



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

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 


為了使聯邦儲備系統更有欺騙性,在誰控制美聯儲的問題上,

保羅巧妙地提出:「國會控制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

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接控制。」

  後來,保羅把最後的版本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美國總統任命」,

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由聯邦諮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制,

聯邦諮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討論」工作。

聯邦諮詢委員會成員將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地向公眾隱瞞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解釋一下好了,這裡...(恕刪)


美國總統只是個橡皮圖章而已,真正的權力來自華爾街的政治獻金

 【在華盛頓,真正的統治者是看不見的,他們從幕後來行使權力。

  ——費利克斯‧佛蘭克特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