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讀,不見得一定和原本哲學家的理論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
第一篇來自:
芝諾悖論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這些悖論由於被記錄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書中而為後人所知。芝諾提出這些悖論是為了支持他老師巴門尼德關於“存在”不動、是一的學說。他的悖論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里被概括為以下四個:二分法、阿喀琉斯、飛矢不動、運動場。這些悖論中最著名的兩個是:“阿基裡斯跑不過烏龜”和“飛矢不動”。這些方法現在可以用微積分(無限)的概念解釋。
第二篇來自:
赫拉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生性猶豫,被稱為「哭的哲學人」。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愛用隱喻、悖論,致使後世的解釋紛紜。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遠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律進行的。這就是他的邏各斯學說,是他的辯證法思想的第二個方面。
萬物的運動,無論是火的燃燒和熄滅以及萬物的生成和互相轉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邏各斯進行的;這種邏各斯主要就是一種尺度、大小、分寸,即數量上的比例關係....
第三篇來自:
勒內·笛卡兒,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跟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
第四篇來自: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的思想直接髮端於歐洲的經驗論和唯理論, 唯理論認為由理性演繹得出的普遍必然的真理,便根本不能成立。“原因與結果的發現,是不能通過理性,而只能通過經驗。”;“根據兩件事物經常聯繫在一起,例如火與熱、重量與固體,我們僅僅由於習慣就會由這一件事的出現而期待那一件事”。由此可見,一切從經驗而來的推論都是習慣的結果,而不是運用理性的結果。從而除數學知識外都只是或然的推論,不能保證有任何普遍必然的有效可靠性。沒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客觀真理,它們都是人們主觀的經驗習慣。作為經驗論者,儘管休謨否定了上帝、宗教奇跡和精神實體的存在,但也同樣否認了真理的客觀必然性。
第五篇來自: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癥,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托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是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