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
服貿到底對台灣是好是壞?
該不該服貿?
先不用去個執一方的說好或不好
單純思考
兩年前
反對黨認為服貿不好 不該通過
但就算要通過服貿
談判條件需事先報備給國會
需逐條審查
需兩國論立場
這些論點獲得大多數的認同
並幫助反對黨後來取得政權
而兩年後
當年的反對黨變成了執政黨
現在他們認為
談判條不該先說出來
不用逐條審查
以兩區論最適合
時間到自動通過
所有的條件與兩年後一模一樣
當年的反對黨/現在的執政黨
也就是現在的泛綠(加上白色)
對於當年反對的法案
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無論對與錯
當年的處理方式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但為了政治的利益
這個選擇拖了兩年
甚至已經失了先機了
晚了兩年 失了先機
還要做同樣的選擇
那表示浪費的這兩年
損失有多大?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核四、大巨蛋、陸客等議題上
甚至是廢死這個議題造成社會不安
台灣將所有的社會資源放在全民政治鬥爭上
而不是經濟打拼上
這是全民的選擇
現今的狀況是必然的結果
再往前想
該慶幸的是
解嚴的晚
如果台灣早些年開放民主
也許
台灣到現在第一條高速公路還沒生出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