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為何台灣經濟總是跌跌撞撞?


houlin68 wrote:
是說台灣的政府體制...(恕刪)


就像這次台北花燈為什麼這麼醜,幾年都同一個廠商...原來招標流程害了好設計
政府舉辦活動都需要對外「招標」,但作業流程的第一關的就是「隨便一本都至少200頁的厚度」的標書,不僅格式要完全符合政府規定,更直言:「有一半都是廢話。」,她表示,「有實力的公司才不屑去接這種需要浪費一堆人力時間在無意義格式的案子」。


過年的時候我有在想這個問題
看了美國的線圖可以五年多頭
但台股為何就是大區間呢

我覺得是產業發展策略導致,也就是台灣以代工+出口為主要的經濟模式
例如當CRT換成了LCD,華映就走下坡,友達就起來了,但像Sony之類的還是佔有一定的地位
像當筆電的銷售走下坡,智慧型手機慢慢普及,威盛就下去了,聯發科就起來了,但像Sony之類的還是佔有一定的地位

出口也是,之前靠美國,美國經濟不好,就轉靠中國,中國經濟不好,就再看有沒有其它的國家可以靠
所以經濟就起來落落

但像可口可樂、Nike都可以靠攻佔新的市場讓營收/獲利繼續增加

雖然血紅姐的H踢西是想走品牌之路,但終就還是被市場打敗
houlin68 wrote:
開放一個空間給大家...(恕刪)
因為以中小企業為大宗的老闆們還是活得很"台灣"呀~
活在"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呀
活在年輕人出社會就是要吃苦,給你薪水夠生活就好了,
我當初連生活都有問題之類的想法
然後資本額購的大公司因為種種法規限制就把重心往外國發展
然後這些大公司對待台灣員工就是以"中小企業這麼多都這樣做,我按照法律給工資就好了"
然後老闆們在參加公會研討會(常常去國外住高級飯店開會)時討論給員工多少
怎麼報給政府是最低工資然後還不用付勞健保,輪大夜班怎麼給日班的薪水
做日班怎麼用時薪算成月薪,
怎麼把本來就領月薪的員工要離職的當月算成工作天數的時薪
怎麼從員工身上COST DOWN
怎麼讓員工有年假然後因為偉大的責任制(或公司制度)而變成不能放或是銷假上班然後用不完的也不能累計或是換現
以上是資方

然後勞方體認到這些就覺得這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同甘共苦,共體時艱之類的義正嚴詞
然後從面試到離職就一直是忍耐,跟對立,甚至是先入為主

我只能說有來有往 造成這樣的局面 政府不可能完全沒有責任

以上沒碰過得可以當成虛構
有碰過的就心有戚戚焉吧

台灣缺的真的是嘗試跟勇氣

上次看見高鐵要罷工,其實我的內心是高興的,因為他們懂得爭取
澳洲的電車司機罷工或是機場罷工還算滿常見的,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該爭取的

台灣我真的覺得是可以很有淺力的,這塊不沉的航空母艦載著的不應該是失望,應該是希望
大家努力共勉之

太氣憤了,不知不覺寫的有點多

ykvssky wrote:
就像這次台北花燈為...(恕刪)

houlin68 wrote:
開放一個空間給大家...(恕刪)


內需小又不重創新...
企業出走
關鍵就在品牌,在全球消費市場沒有做出品牌,根本沒影響力,又怎能開創新商機。
企業在代工起飛之後,沒有建立有價值的品牌,導致台灣在世界上永遠是個follow,人家沒給你代工單,馬上就出現危機。

建立品牌的企業沒有致力於多角化經營,通常都壓寶在一項,本業遇到要燒錢或暫時低潮期,無法從其它業務獲利,公司就出現危機。
不過現在看來這些都很難扭轉,現在想做出在世界具知名度的品牌,在這個已經先入為主的市場是很難了。

ykvssky wrote:
就像這次台北花燈為...(恕刪)


人家桃園主燈也是招標出來的,為什麼就沒有這麼醜?



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干擾,先看一下央行的分析吧。

當前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減緩原因與對策 - 行政院

簡單說就是台灣經濟對貿易的依存度非常高,但是具競爭力的出口產業種類越來越少,靠著半導體苦撐。但是中國不斷成長的同時也造成對中國的出口不斷下降,然後中國開始惡性競爭或已取代台灣同性質產業。

然後央行的藥方,

一、短期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搭配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及加強拓展東南亞市場,以刺激需求
二、宜積極排除投資障礙,將超額儲蓄導入投資;對石化產業發展政策應明確,以利投資
三、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分享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政策紅利
四、台灣經濟規模小,須以世界為市場,應積極加入全球經濟整合
五、台灣中長期需提高附加價值及生產力,帶動經濟永續成長
六、培育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提升經濟成長潛能
七、「壓力是成長的開始」,台灣宜厚實自己的競爭力,因應全球供應鏈改變的挑戰
要從 entrepreneurship

成為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大概要從央行開始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可能有一千種理由談原因

但沒有幾個談解答

台灣的教育, 小學背唐詩, 中學背文言文

國外都要把資訊向下紮根

台灣到了大學, 寫得好程式的人卻不多

這樣談創新, 推創業, 成功率當然比平均值低很多

解答要從教育鬆綁, 想學古文的學古文, 想學英文的多修英文

喜歡理科多學一點

專長才會從中學發展
Richard Chou wrote:
可能有一千種理由談...(恕刪)


英文早就在學了小學一年級就在教了, 後來還多了本土語, 現在不只本土語, 現在還多了東南亞語小學要學.

台灣是淺碟的貿易型海島經濟, 地理位置不變, 特性就不會變. 講究多元化, 多元化是貿易所需, 但人的智能是常態分佈, 人口基數又不夠大, 多元化之後就是這樣.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