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發文我大概都看過,我個人是覺得最早的那些水準不錯,最近的也不能用不正確形容,算是偏頗一點吧,且得到的共識比較差,這點從一些回文也可以觀察到,有人說不認同的都不解釋,當然有些人可能是覺得怪怪的,可不知道怪在那邊吧
那我從經濟學的觀點(商學院的可以回去翻基礎教科書,一定有)來做一些解說吧(但我還是先說這種純經濟的東西或許不是很難,但也真的不是很容易瞭解)
樓主的第一張圖是FTA範圍
在經濟學上FTA的基礎是Heckscher–Ohlin model,又叫H-O模型、有四大定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看不懂沒關係,那是正常的,我自己也很長一段時間看不懂
如果不懂Heckscher–Ohlin model,那拿個更基礎的是比較利益法則(這個還看不懂那就真沒辦法了)來當基礎,從這基礎得到的結論是當自由貿易形成時,兩區域都生產自己相對擅長的商品,可以求得兩區域效益的最大化(經濟學講究的是效益,不是賺多少錢,教科書上不會去說賺多少錢的,媒體說經濟才會說多少錢)
基礎的理論說的是效益(換句話說是區域內民眾的福利)最大,說白一點就是民眾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或服務(理論上),也就是說會消滅自己區域沒有相對比較利益較高的產業(企業),而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在一般的表現上是貿易量上升
拿這個來看跟樓主說法的偏頗處
樓主認為FTA使GDP增長緩慢或減少
這其實是不適合或錯誤的,FTA是增加貿易額而沒有說GDP會實質上升
假設簽訂FTA之前進、出口分別是1000、900,有FTA之後可能增長成1500、1400(GDP一樣)、也可能增長成1550、1400(GDP增長)、也有可能是1500、1450(GDP減少),但不管哪一種,貿易總量是上升的(從就業的理論上看,總貿易額上升理論上會增加就業機會,當然這是數字上的理論,實際上從以往各國經驗看是上升,但也必須說相當的比例上升幅度不明顯或不大,也有少數經驗是減少的)
但是如同理論上的區域是生產自己相對有比較利益的商品,也就是說沒競爭力的產業非常可能被消滅,從就業的角度看如果我方的企業競爭力太差,可能被消滅的產業(企業)很多的話,由於就業機會是企業提供的(起碼主要都是企業提供),如果有效益的企業提供的就業小於被消滅的產業(企業)失去的就業的話,從提供就業機會的角度看不一定對我方有利(就業在經濟學上屬於非常核心的重要課題)
我的結論是FTA實際上是看怎簽,內容的條件要比純去簽FTA重要,條件太差還不如不簽
但是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說,FTA少肯定對價格競爭力有壓力,實際上會逼迫產業出走(就業還是減少),所以現實是只要條件不要太差,不管誰執政都要簽,且要盡快
有解說就一定看得懂?沒適合的知識還是沒辦法看懂不是?
wishwind999 wrote:
理專不告訴你的祕密...(恕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