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est168 wrote:
這個問題,小弟有問過一位大哥
以產業面,我覺得很有道理
因為看不見下一波趨勢
沒有消費需求(當初是智慧型手機)
前幾年,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崛起
台灣經濟大多依靠 高科技代工業 (經濟靠房地產、營造業?別說笑了)
有搭上這熱潮,所以這幾年過得還不錯
近年來,手機市場飽和
加上中國大陸也開始在搞紅色供應鏈,原先以為 智能手錶
可以帶起一波,結果?
否則
消費者沒有消費->公司業績不佳、工廠無單->停工或無薪假->沒錢
想想一個工廠可以養活多少家庭...(恕刪)
下一波是自動電動車 , 可 Yotube Google Car 和 Apple Car .
電池技術也將會被解決 , 可Youtube 石墨稀電池 .
未來自動車有機會 5 年內普及 .
台灣如果目標只是簽簽貿易協定而不積極往技術方面提升的話 , 以後只是跟東南亞競爭價格 .
另外台灣 IPO 的稅制 是非常不合理的 !
台灣股票市場的稅制和大陸股票市場的稅制也是差非常的多 , 會變成一點競爭力都沒有 !
政府應該在提高國際經濟競爭力和稅制上有所權衡才是 .
一直以來全世界都以為有一種無止境的成長,現在這個夢終於醒了。
所有產出都過剩、連資金、勞力都過剩,
戰後嬰兒潮帶來的消費潮卻可以預見的衰減(大家都要退休了吧,而這批人卻都是各國中最有錢的),
所有已開發國家出生率都在比慘的,都在比人口衰減與老化幅度,都在走進下一波的日本式風景,
生育率高的國家經濟卻都還沒起來,怎麼可能替代得了之前那股兇猛到彷彿無極限的消費力道?
天龍國鄉民 wrote:
下一波是自動電動車 , 可 Yotube Google Car 和 Apple Car .
電池技術也將會被解決 , 可Youtube 石墨稀電池 .
未來自動車有機會 5 年內普及 .
想太多。
自動駕駛技術不談,電動車本身現在已經有瓶頸,主要還是電池問題。
而且所謂「石墨稀電池」,仔細看內容的話全是炒作用的題材,實際商品在哪?
1年、兩年、五年後上市?這句話在電池業界,都幾乎等於「不可能上市」。
而且石墨稀電池狂打的高速充電能力聽起來很爽,但基礎建設部份幾乎不可能。
請想想看,一個24KWh (Nissan Leaf使用)的小電池,如果10分鐘充飽電,相當於充電器要有144KW的供電能力。
這意思是什麼?相當於家用220V要輸出約655A!
要實際一點的話,就是要在家中裝一台1萬伏特的超高壓充電站,然後輸出14.4安培出來....
然後看看Tesla,model S用的電池,遠比Leaf還大很多....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想太多。
自動駕駛技術不談,電動車本身現在已經有瓶頸,主要還是電池問題。
而且所謂「石墨稀電池」,仔細看內容的話全是炒作用的題材,實際商品在哪?
1年、兩年、五年後上市?這句話在電池業界,都幾乎等於「不可能上市」。
而且石墨稀電池狂打的高速充電能力聽起來很爽,但基礎建設部份幾乎不可能。
請想想看,一個24KWh (Nissan Leaf使用)的小電池,如果10分鐘充飽電,相當於充電器要有144KW的供電能力。
這意思是什麼?相當於家用220V要輸出約655A!
要實際一點的話,就是要在家中裝一台1萬伏特的超高壓充電站,然後輸出14.4安培出來....
然後看看Tesla,model S用的電池,遠比Leaf還大很多.......(恕刪)
感謝專業分享,希望未來幾年有所突破。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想太多。
自動駕駛技術不談,電動車本身現在已經有瓶頸,主要還是電池問題。
而且所謂「石墨稀電池」,仔細看內容的話全是炒作用的題材,實際商品在哪?
1年、兩年、五年後上市?這句話在電池業界,都幾乎等於「不可能上市」。
而且石墨稀電池狂打的高速充電能力聽起來很爽,但基礎建設部份幾乎不可能。
請想想看,一個24KWh (Nissan Leaf使用)的小電池,如果10分鐘充飽電,相當於充電器要有144KW的供電能力。
這意思是什麼?相當於家用220V要輸出約655A!
要實際一點的話,就是要在家中裝一台1萬伏特的超高壓充電站,然後輸出14.4安培出來....
然後看看Tesla,model S用的電池,遠比Leaf還大很多....
其實當時看到 Tesla Roadster Sport 的時候,我也不相信

第一次看到 model S,我記得不太清楚,大概是 59990 或 49990 美金這種「官網價」

一路看著 Tesla 股價從 大家不相信的 22,飆到 280,我當面錯過
然後看著 嚴董買一台、郭董買一台,好像聽說台幣 400 多萬

我一樣不相信這種車能跨幾個州?

就算是 model X 也要停下來,人睡覺、車充電吧

然後看著 蒙面歌王 電動車
我還是繼續不相信好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