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eka wrote:
我想瞭解一下,這個過程中,各角色大約會多加上幾成的成本在農作物上?
以我以前幫家裡種蓮霧的經驗給您參考……
1. 採收混裝露出頂部後 載往果菜市場 交付行口(販仔/中盤)販售; 行口自選 一般是村裡農友的推薦後 會長期合作…… 若覺得品質上等 偶爾會交付給北上盤商 到北部交貨 價錢較高 但包材比較費心一點
2. 交付行口(販仔/中盤)販售:水果攤商跟一般民眾 來挑選採買批購 行口根據不同果農的果實品質 個別報價……
3. 每晚行口會送交成交單 抽取傭金 但…… 實際成交價 可能是高一些……
零售價的話 我自己看攤販標價跟當下水果品質 大概是批發價2倍左右…
另外 現在檸檬比較夯 也有農會合作社幫忙直銷 價錢比較高 但有限量收貨 ……
多出來其他的部份 會有中盤來搶貨 價格較低……
騎車~流汗~真好~
最近的柚子,金施柚,西施柚。
然後橘子,椪柑,柳丁,葡萄柚,雜七雜八很多。
這兩年香蕉很紅,老爸有跑去種,但價格起伏滿高,又容易跟其他作物衝時間。
(像現在在趕文旦,香蕉都紅掉,很像錢在地上沒去拿的感覺。)
來講文旦,我們家都是去水果行,然後零售商會自己去跟水果行買的樣子。
我們家有兩種包裝法:
1.文旦有裝一箱20台斤的,一箱賣高有450元,低有一百多元,但大多都是偏低的(450元是一開始要騙你多送貨去他們家,一兩次後就是兩百元的了)。
2.也有買舊箱子給他裝到滿,然後送去給水果行,水果行論台斤來賣,賣多少,他拿固定%走。
上次聽到是一台斤12元,但我爸有偷聽到水果行老闆是賣15元,跟我們報12元,然後再從12元的基礎抽成走。(這應該也是常態。)
PS,香蕉最近我們家那邊很紅,主要是相對好顧,又一年到頭皆可收成。
一株香蕉一年可收一次,收穫後就會死掉,但植株在成長過程中,旁邊都會生出小香蕉,我爸都會挖去其他地方種。(就我看到的)
我們家那附近有一對夫妻,最近改專種香蕉,據我媽聽到,去年有收超過一百多萬(不確定),用公斤賣的。
有一公斤6X,也有個位數的,幅度頗大,他們又會故意把漂亮的判成醜的。
(最近收香蕉的廣告牌也越來越多,前幾年前都沒有的。)
這是水果的方面,版主要蔬菜的,我就不懂了,
我講的可能也有錯誤,因為沒有心要做農夫,在家裡只是幫出體力活而已,
如果有人要知道確切的,我再去問我家人。
農夫自己要自己出本錢買種子肥料農藥人工等栽種農作物,辛苦個一年半載不等的時間冒著颱風旱災蟲害土石流路斷運不出貨品等可能血本無歸的風險才能有收成。
萬一不幸來場大風大水收成欠佳市價大漲,但貨源稀少也賣不到幾個子兒。而且聽說很多大盤還是用颱風來前的契約價格收購。尤其是小農更是沒有講價本錢。
要自己出本錢,要冒風險,價格好的時候沒貨或被契作價格綁死;大豐收的時候價賤有時候連採收的工錢+包裝都不夠貼,乾脆任由瓜果腐爛。
之前某個溫度山丘契作保證收購鳳梨結果一句品質不佳不給你收購。忙了一年整年水果都快熟爛了臨時去找也找不到人來收。
冷漠山丘之過熱鳳梨
農民不能依照成本風險決定價格,都是大盤說了算。用肚子想也知道務農投資報酬率如何。
盤商可以聯合壟斷炒作拉抬價格,農夫沒賺錢消費者荷包失血。所以最近一些關心農民的有識之士開始推廣"直接跟農夫買"(有FB網站)的觀念。讓很多只會認真生產優良農產品但不會行銷的農夫可以將他們的產品以較低的價格送到消費者手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