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九十四點二萬元,若以中位數衡量,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八十二點三萬,其中,五等分位最高所得家庭(前百分之廿),可支配所得為一八八點三萬,年增百分之二;最低所得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卅點九萬,增加百分之二點七。----------------------------------------------------------------可支配所得(DI)扣除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支出,例如房租、貨款、保費等,也就是扣除不得不支出的費用後的所得淨額。可視為更嚴格的可支配所得。-----------------------------------------------------------------舉例..a年收500萬,b年收50萬a:有房貸(買了兩間房投資),車貸,保費....剩200萬能花用b:租房..有40萬能花用...所以貧富差距是...5倍.....照一般人認知是..500萬/50萬....10倍...誰對???
貼一則新聞: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告重要統計事項變更指出,自今年起,財政部將不再公布依560餘萬綜所稅申報戶算得的10等分位、20等分位所得分配統計,這項廣為各界引用的數據將吹熄燈號,停止發布的理由是「為符合國際慣例,並與國際接軌」。所謂20等分位,以100年為例,即將566萬戶綜所稅申報戶的所得依高低排序,分為20等分,每一等分的戶數占總戶數5%(28萬戶),這項資訊可以讓我們了解金字塔頂端的5%家庭所得增加的速度。主計總處官員表示,為讓政府統計資訊更透明,相關部會發布內容如果出現變更,必須預告並報主計總處備查,對於財政部此次以「為符合國際慣例,並與國際接軌」為由取消按戶數10等分位、20等分位的統計,僅公布5等分位統計。這位官員表示,這是財政部的權限,主計總處尊重他們的決定。 依歷年綜所稅申報戶的所得總額,94年~100年金字塔頂端的5%平均年所得已由396.9萬元升至463.5萬元,但中產家庭(第十分位)僅由52.7萬元升至54.9萬元,隨著今年取消10等分位、20等分位統計後,日後外界將無從得知這一詳細的所得分配變化。=================================================================================主計總處以“為符合國際慣例,並與國際接軌”的理由不公佈10等分位、20等分位所得分配統計,而只向全民公佈5等分位。但是事實上,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基尼指數統計一向是以10等分位為單位~成平28年資料而美國的稅收統計資料則是更為詳細~2011年工作稅上面兩大先進國家都不是只有公佈5等分位的所得分配統計,那政府所謂的為符合國際慣例,並與國際接軌究竟是跟那一個國家接軌呢?政府想只用5等分位來發布統計資料也沒關係,但是最基本的必須保留給人民的監管權“20等分位”也必須一併發布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