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3176基亞


oist wrote:
基亞臨床結果,如預期...(恕刪)

O大對您這幾篇精闢的分析,五體投地的佩服
新藥的風險

1. 新藥要能上市 100種可能只有一種

2. 新藥能上市但藥效要比舊藥好 只剩1/3 (有效是有效但沒比舊藥有效 誰買單)

3. 新藥能上市但藥效要比舊藥好 副作用又比較少 在減 1/2 (若美婷下市案)

4. 新藥能上市但藥效要比舊藥好 副作用又比較少 價格有競爭力 真是少之又少



基亞這種跟喝礦泉水不知好到哪裡去?


賣不掉 加價賣 再賣不掉 銀行幫你賣

oist wrote:
七月二十七號不是才開...(恕刪)


會期中分析的 O大說的太保守

一種是沒效

一種是副作用太大 做一半就被強迫中止

賣不掉 加價賣 再賣不掉 銀行幫你賣
P值是根據母體真正效果沒有差異的“虛無假說"來計算,所以,如果母群體真正效果沒有差異,研究結果的 p 值將隨機出現在 0 到 1 之間,跟樣本數大小沒有關係。只要母群體的真正效果有差異,研究結果的p值就會隨著有差異樣本數的增加而越來越小。

上面是統計學上的 P 值定義, pi-88 若持續做臨床的話,有差異的樣本必須要高出不顯著的樣本一段數據,但期中分析發生的這麼早,有差異的樣本要多,恐怕有困難。理論上來說,臨床單位影像判定上的誤差,應該不致影響 P < 0.05 ,除非有很多案例都處在模擬兩可邊緣,讓影像判定的誤差左右P Value,但這更突顯藥效與安慰劑差異可能沒有預期中的高。

有些大藥廠臨床三期失敗後,就把該藥束之高閣,因為除非臨床三期數據很好,只是臨床上的排除條件有缺失,這樣藥廠就會願意再花錢改臨床條件後重做,因為證明有療效跟藥品競爭力是二回事,這是商業上的考量。
To be or not to be.

oist wrote:
基亞臨床結果,如預期...(恕刪)



最後結論
是這支藥掛了嗎? 沒效果還會繼續臨床實驗嗎?
委賣高掛進3萬張,只成交1百多張,後續不知道要幾根黑棒才消化的完....
藥品有沒有療效,跟臨床會不會過是二回事,別在混為一談。

理論上來看,臨床統計上有差異的基本門檻是 P < 0.05 如此才有繼續做臨床的必要,讓樣本數擴大來證明 P < 0.05 是成立的。
獨立委員會只說統計結果有沒有差異,公司想怎麼做後續是公司的事,可以宣佈臨床失敗,也可以繼續做臨床,但在已知沒有差異的結果時,臨床再做下去要 P < 0.05 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也讓臨床用藥病人面臨失去其他治療方式的機會。
To be or not to be.
成交100張卻有3萬張掛賣,

換個角度想

反正都賣不掉了為什麼還有3萬張掛著要賣?..目的是什麼?

如果我有基亞,而且已經知道賣不掉 會懶的掛單

只會注意它有沒有打開,要賣等打開再丟.
1.遲遲到半夜才公布消息
2.公布內容"⋯尚未達到預期療效⋯"這指的是 P < 0.018呢?還是 P < 0.05?
以上2點大大們如何看呢?
賣單掛多一點~等人有吃單看那些掛單有沒有取消就知道了...

可能要營造賣壓很大讓大家不敢吃貨吧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