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work wrote:
我很認真的思考。這是...(恕刪)
外匯存底的主要來源有兩個
一個是貿易順差的金額,國內廠商外銷扣除成本賺到的錢得跟國內的央行換本國貨幣才能在本國花用,這部分是過去貿易的利潤,只是放在央行管理而已,屬於國民的資產而不是央行的
另一個是外資匯入,國外進來本國投資,外幣會進入本國央行換取本國貨幣,例如某英國投資基金要買台股,他得拿英鎊換台幣才能進來台灣購買,這種的其實看用怎樣的眼光看待,如果是外資進來的長期投資,那可能會長期留下來,但如果是短期如買股票、房地產、債券、……等短期標的物,那在自由交換貨幣下隨時可以進出,可以算是熱錢
大陸的外匯結構和台灣類似,外資的比例大概一半,也就是說能夠抵擋的資金金額不算小
而央行對本國銀行則得看槓桿,今日不論是台灣央行還是大陸人行,槓桿相對歐美日都很小,本身是有很大空間操作的,當然以台灣這樣算小的經濟體,肯定跟RMB相比屬於容易被金融攻擊的地方,但柿子通常挑軟的先吃,比大陸和台灣軟的還太多,通常不會是先被收割的,尤其是大陸還屬管制,要進去是簡單,要出來難度就高了,想收割不是那樣容易的
中國的銀行本身沒有問題的,中國的問題出在那些不是銀行的地下金融機構,中國銀行對市場資金提供的比例不像歐美或台灣這類比較有完整體系的金融體系,中國的銀行借款的風險不大,所以出現的現象是很多缺乏資金的得向沒有任何監管的地下金融機構借款,這種其實很類似債的方式的借款才是有問題的,這種就是死那種做高利貸的,想賺利息但可能本金賠了,但這種不是銀行,跟台灣的地下錢莊類似,要賺這種風險得自己承擔,這種人行是不會救的,出了大事的金額會不小,但那是某些願意冒風險的人在做,要做得自己承擔風險不是
另一種風險比較大的是地方性的小型合作社類的金融機構,這種可能官商借款風險大量存在,可以說跟地方政治綁在一起,這種風險是存在,但以人行目前擁有的資源,補這種的洞問題不大,但拿人民納稅錢補貪污口袋,總是不公平的一件事
說大陸金融有問題已經半年了,連歐美主要媒體都沒大篇幅了,半年前像是WSJ這樣的媒體起碼一半的篇幅在這上面,現在能維持一天1~2篇就不錯了,那跟本搞不起來,只要大陸還在管制,靠放消息想收割很難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