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悶經濟 非經長一人之責

kantinger wrote:
也不用產業升級
新加...(恕刪)

新加坡有麻六甲海峽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旁邊還沒有像我們對岸的鄰國,要拿來比不太合適。

kantinger wrote:
台灣如果管好那些欠薪欠稅欠債掏空外移的

這些洞倒是真的要補。

kantinger wrote:
跟對岸談跟簽還不新增...(恕刪)


看是不是意識型態媒體砲轟阿,反正人家跟韓國簽後,台灣進一步落後大家承受不是嗎
既然我們不想開放,那就得接受後果
老是想拿新加坡,新加坡可是比台灣開放多了,人家地方小反而不怕競爭,奇怪是台灣人自己沒有信心開放跟別人競爭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新加坡也亞洲重要戰略地位對西方都有影響


新加坡有比台灣開放嗎?
吃的東西呢
大部分住什麼?
汽機車管多嚴?
市容如何呢
槍砲毒品管多嚴
還有鞭刑對吧
稅抓的多緊

對外就很開放
但國內管超嚴的對吧
開版的別鬧了好嗎?
經濟部長是政務官,不是一般公司的高階幹部
你先查清楚政治責任,行政責任跟法律責任的定義吧

政務官就是這樣
權力越大,要負的責任也越大
只要出事,就算責任不全在他
也請他給我乖乖滾下台
央行總裁會有任期保障制
就是希望不要受到政治責任制的牽制
可以好好做長期的規劃

別有用心的媒體,拿一堆數字唬人護航就算了
開版的也煞有其事貼一大篇文
是無腦?還是有心?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台灣人不需要那麼高的薪水 ~ 錢財乃身外之物 ! 台灣要發展精緻農業 , 台灣要好山好水 ~~


看看這幾年政府推動的幾件重大投資案紛紛以破局告終 , 以其中以規模最大的國光石化來說,
總投資約9,336億元,發揮效益包括每年創造附加價值4,600億元,提供直接就業機會1.8萬人、
關聯就業機會35.7萬人,以及增加年稅收500億元以上 ~~ 整體經濟效益接近六輕 !!


結果呢 ? 還不是照樣在媒體及政治人物的層層作梗操作民粹之下而功敗垂成 .... 只能說, 那
些當時隨媒體及政客起舞的鄉民, 真是三好加一好呀 .....




反觀韓國 :


石油產品首占韓國出口額第一 超造船汽車

朝鮮日報記者 趙在熙

在今年上半年的韓國出口品類中,石油產品出口額首次占據首位。

知識經濟部和大韓石油協會5日表示,今年上半年汽油、柴油等石油產品的出口額為
272億7800萬美元,超過船舶類(255億美元)躍居首位。石油產品的出口額比去年
上半年增加11.5%,占今年上半年國內企業出口總額2754億美元的9.9%。去年同期占
首位的船舶類今年所占比重為9.3%,汽車類以250億美元緊隨其後,所占比重為9.1%
。半導體和普通機械的比重占8.8%。

http://0rz.tw/z7IzS

piwu0531 wrote:
台灣人不需要那麼高的薪水 ~ 錢財乃身外之物 ! 台灣要發展精緻農業 , 台灣要好山好水 ~~



沒有錯,
走精緻農業跟觀光為主的路子
根本養不起多少人,
要以農業跟觀光業為主,又要有好的收入
大概要先把台灣人口砍到剩一千萬才可能

要避免企業出走
最可能的辦法就是實施國外沒有的制度,
讓人才能夠領到高薪往台灣聚集,
才可能發展出更高階的產業.

不過台灣剛好流行公平正義,
制度一定要跟國際接軌,
(跟國際一樣,一樣的政策一樣的加速度? 要怎麼趕上別人??)
薪水太高叫肥貓, 高薪由股東出叫違反國際會計原則,
高薪由老闆出, 老闆說那我不如外移.

酸民的要求根本違反人性,
違反自然守則,
台灣當然只能原地踏步.


hello

economic wrote:
如果要經濟結構或產業...(恕刪)

三年?
你樂觀到讓我訝異
一個國家要從勞力密集的代工產業轉變利基型產業
不說別的,光是專利權要追上十年都未必准成
我還沒把台灣這票資本家的腦袋因素算上去

這十年台灣的經濟發展低空飛過都不用太驚訝
純粹自找的,扣除房地產炒出來的虛幻數字
GDP根本就是負的
轉型還想無痛分娩,做夢比較可能
今年的外勞進用比率上升了百分之七
就是在告訴你
轉型?你做夢
要避免企業出走
最可能的辦法就是實施國外沒有的制度?

台灣以前跟南韓新加坡拼

之後越來越開放

怎麼出走的越來越多經濟越差越遠呢?

旋風 wrote:
三年?
你樂觀到讓我訝異
一個國家要從勞力密集的代工產業轉變利基型產業
不說別的,光是專利權要追上十年都未必准成
我還沒把台灣這票資本家的腦袋因素算上去

這十年台灣的經濟發展低空飛過都不用太驚訝
純粹自找的,扣除房地產炒出來的虛幻數字
GDP根本就是負的
轉型還想無痛分娩,做夢比較可能
今年的外勞進用比率上升了百分之七


很多人就是誤以為產業升級很簡單,
三五年就夠了,
連我們公司要推出一項新技術的新功能,
研發階段就花了三年,
這還只是研發拿專利,
後續還有marketing, 技術支援, 最後才是銷售.
光小到一家公司要生出個其他國家技術達不到的產品至少就要三年,
三年過後還沒到開始賣一毛錢哩.
倘若一切順利, 客戶都很滿意, 要真的能表現在帳面上,
也需要兩年,
意味著有好的發想, 之後全程順利, 到表現在實際營收上,
光是一家公司這種小單位就至少要五年.

倘若這是政府要帶領產業轉型,
那麼從政治人物一開始找對方針,
到立法起碼要走一年,
從政策確立, 到落實到公司政策決定起碼也要三個月,
如果還得從徵才開始,又得花半年,
就算立法通過後企業同步進行研發,
到表現在企業的獲利, 乃至員工福利, 國家稅收, 全國GDP
在全部順利的情況下是六年以上!

但是現在看起來,
願意做世界技術第一的公司,
台灣, 不超過三家.

hello

kantinger wrote:
也不用產業升級新加坡...(恕刪)

新加坡跟香港的產業型態跟台灣有很大不同
在地性關聯很重,有不可取代的因素存在
觀光跟金融著重於服務品質
台灣卻不一樣
代工產業面臨世界各國的競爭
隨便一隻阿貓阿狗只要找到後面的靠山肯長期合作
稍微有點人口利基存在就可以下場了
印尼,越南,泰國,等等都有資格
以前台灣笑人家中國沒有技術,沒有品質
這才幾年,台灣已經被取代了十之七八了

現在才在覺醒當年沒有掌握幾項關鍵性技術
早就太晚了,再混個幾年不思進取,越南等等東南亞國家
追上來也不用太意外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