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彭淮南說:全球金融已被美國QE搞得雞飛狗跳,加上鴿派、鷹派每天消息交錯,導致近期債券利率波動很劇烈


economic wrote:
殖利率還是會影響的,每一年的赤字約一兆美金,每一年都要舉新債,舊的部分對美國政府沒有影響,有影響的是買了要賣的人,但新債就有影響了,以現在十年期的殖利率破2.5%,美國政府如果這個月發行新債能用1.7%?美國政府能夠三個月不發新債而有足夠流動性?


這個蠻好玩的...
基本上這陣子短天期美國國債值利率變化很大,但長天期卻變化較小。這意義相信您清楚。
而且還有個東西叫"借新還舊"還能賺到錢...相信您也瞭解怎麼能這樣搞。

另外美債流動性似乎已經發生問題。
原因不在美國不發新債,而是QE現在規模太大了,市場上美債已經快被FED買光。
對FED來說,他自己這個莊家的風險已經越來越高,有機會當然要把壓力釋放掉。
這幾個月伯南奇跟葉倫的發言,多多少少都可以嗅到這樣的味道。

只是他們也認為/發現這個超大壓力鍋不能隨便排氣釋放,連壓力上升的速度(購債規模)都不能亂調,不然就會有人(經濟)被燙死...
伯老上次就這樣打過一次噴嚏,稍微透露一點點說有點"想"把壓力放掉,結果殖利率瞬間暴走狂飆,全球一堆市場(尤其亞洲)都像大地震 ...
(不過狼來了喊多...是會麻痺的

個人覺得這壓力鍋應該不會像歐債那樣炸掉,但FED內成山成海的美債什麼時候要開始放出,多少還是要加以注意。
像我們這種小投資者,會因此在浪頭上衝浪,還是被捲下去淹死,真的要小心。


畢竟美非農就業數據這一兩個月的確有變好的跡象。
葉倫上任後,再來幾個月失業率減少,FED開始減購的機會應該很大。
未來的某日開始,他們也可能會慢慢以不容易察覺的速度,緩緩釋放堆在FED那嚇死人的美債壓力。

說到歐債,之前他們跟美國反其道而行,用減支來解決歐債問題。
歐豬五國民間罵聲一片,就業數據難看到了極點。
反對黨就算上台,還是只能鼻子一摸,心裡OS(消音),繼續減支下去...
但現在看來好像效果不錯??

不過他們也開始印鈔票了,貨幣混戰要玩大家來玩...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這個蠻好玩的...基...(恕刪)


FED最近幾個月沒有太大規模的直接購買美國政府公債,他買得是其他如房地產債券這類的,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般教科書對央行直接支持政府財政比例去看,可以發現FED直接持有的比例和教科書上一些學派認為的差不多(這部分不同學派有不同看法,甚至有學派認為直接和間接持有意義一樣)

但是市場上流動性放在債券上的資金到底多少,FED肯定有極大的影響力,以FED現在的資產規模,其實風險是非常高的,但政府財政也是另一個高風險,如何拿捏並不容易,我個人比較會認定FED在確認未來一陣子財政狀況後才會真正調整QE,不然兩個都緊縮的風險太大,不過這是個人猜測而已

基本上還是得看長期的CPI趨勢,如果都很低,那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往上是否適合,恐怕有空間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QE不會停,
因為他們政府與人民已經過慣好日子,無法像韓國人一樣勒緊褲帶還錢,
由於永遠還不了債,國外買主也發現這個事實,不想擴大購債,
美國的債不賣給FED,還能賣給誰?
萬一QE停了利息上升,本金與利息一起來,誰去生出錢來還債?
所以我想美國中毒已深,回不了頭,QE沒法子停.


es4241 wrote:
QE不會停,因為他們...(恕刪)


QE是有代價和風險的,不然根本不用停,那是選擇問題,QE對FED來說已經是負擔了,成員中對持續QE看法並不一致,基本上最好的結果是經濟恢復正常循環然後QE縮減到停止,但現況看起來這個發生的機率幾乎快沒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小弟有個疑問
如果這個壓力鍋的蓋子慢慢開啟了
是不是也代表台灣的房價差不多要下坡了?
不知道各位大大的看法如何

陳建忠 wrote:
小弟有個疑問
如果這個壓力鍋的蓋子慢慢開啟了
是不是也代表台灣的房價差不多要下坡了?
不知道各位大大的看法如何


這是連鎖效應,簡單解釋給您聽。
= 意義為「等同於」
=> 意義為「導致」

QE退場 = FED開始釋放大量美國債券到市場上
市場上出現大量額外美國債券 = 美債不值錢,美國的殖利率會走高
美國的殖利率走高 => 美國名目利率會跟著走高,防止錢全部跑到債券市場去。同時也會吸引海外資金回流美國(這在今年5、6月份已經上演過一次,只因為伯南奇打了個"想"停止QE的噴嚏...)
資金回流美國 => 各國央行進行保護措施,跟著提高利率,減少資金流出。

接下來好玩的來了。
QE不退場 = 有大量熱錢四處亂跑 = 銀行利率走低甚至無利率,藉以刺激經濟發展 = 適合用財務槓桿套利投資房地產

簡單舉例解釋,什麼是財務槓桿套利投資:
假設我有300萬,買了一棟1000萬的房子,並付了200萬做頭期款。
因為利率很低,所以跟銀行談好,每月僅付該付的利息幾萬元就好,不付本金。
然後我再把這房子作為抵押,保持信用良好,再跟銀行借款800萬。
所以我現在有900萬現金,可以再用同樣手法買另外一個更高價的房地產。(財務槓桿放大效應)
只要在一兩個月內賣得出去,我的成本只有每月利息幾萬-十幾萬元。
但兩筆房地產出清後,我卻可以套利賺到數百萬的利潤。

這應該也是現在房地產價格高的離譜,後面真正的原因之一。
只要不當最後那個倒楣的自住客,大家都有大錢賺...

一旦QE退場導致央行提高利率 => 民間銀行實質利率跟著提高 => 套利財務槓桿投資者成本大幅增加。舉例:每月所需付出利息成本一口氣增加10萬元、百萬元、千萬元甚至更多,視槓桿比例與投資規模而定。這也是放大效應的副作用 => 套利投資房產者因成本壓力,必須儘速出脫拋售手上的房地產 => 市場上有過剩大量房產供給 => 價格大幅下跌。

這會不會發生?
其實注意一下電視廣告,應該很明顯會發現最近豪宅的廣告,跟去年甚至前年比起來大幅變多了。
也就是說,開發商正在想辦法,儘快要把房子賣掉。
根本理由很有可能就是財務槓桿操作,必須在QE結束前僅可能的減少相關的風險。
仔細看各建築公司公告的資本額,跟他們現在手上正在賣的建案成本,各位應該可以發現裡面的確有很多文章。

所以QE如果真的結束,FED大幅吐回債券,現在買房的人極有可能很多都要欲哭無淚。
(一是房價會因上述狀況被壓縮,二是每月需支付利息可能會上漲)

還有意投資房地產嗎?
個人3年前我會說Yes。
但現在,我會說請小心,葉倫已經在告訴各位,這定時炸彈快炸了。
這齣戲應該是等換老美換政府才會結訴吧

搞不好也不會結訴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這是連鎖效應,簡單解...(恕刪)


按這裡檢視網頁

QE退場不是FED釋放大量債券到市場上,那是FED賣出債券
QE退場表示FED對市場供給的貨幣變少而已,市場上其他的資金來滿足包含債券等的各種需求,理論上由於較少的貨幣購買規模大致相同(假設包含政府公債等發行規模一樣)的資產,為了籌集資金,利率理論上應該要上升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這是連鎖效應,簡單解...(恕刪)


這個小弟知道呀
只是之前看網路文章
有人說房貸利率沒漲到五趴前
根本不會跌
可是如果要漲到5趴應該很難吧@_@

economic wrote:
QE退場不是FED釋放大量債券到市場上,那是FED賣出債券


不是要挑您的語病喔,FED賣出債券,不就是把債券釋放到市場上嗎?
我沒說FED會做公益,把債券免費無價送返市場。

對FED來說,吞進去的債,只要時機到了,還是要一張不差的全部吐出來。
只有要連續吐多久,每次要吐多少的問題。

至於另外一位網友說的5%,個人覺得太樂觀就是了。
看一下有多少家庭,每月要拿1/3 - 1/2甚至更多的月俸在繳浮動利率房貸,就知道問題比想像中要嚴重很多...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