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1059 wrote:
问题运用只能运用到台...(恕刪)
50萬是可以取回的,不是交給政府
對於需要曲線救國的人,先借道來台灣,改變身份後,想再去其他地方或想做什麼事
借50萬登記一下再拿回去還,只需要付點短期借貸的利息,這代價算很低的
服貿:戒慎恐懼,但無須過度恐懼
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
看看不同看法吧.
這個人的部落格內容還蠻有深度的,推薦給大家參考.
有時會被媒體洗腦洗得很嚴重,看看不同的見解增加思考能力.
擷取文中部分內容
國際談判是這麼一回事:你不能完全相信對方,但也不能完全不相信對方;同時,如果你不打算犧牲,那就不要期待對方會接受你的提議。如果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對方所有的動機全為侵略,其實之後不論談什麼、設定多少防火牆,都無法解決這種不信任感帶來的恐懼。因此談判真正困難的點在於:我們決定要相信對方到怎樣的程度?台灣政府目前過度信任中國的態度顯然讓絕大多數人民不滿意,但我們是否應該全然採取鄭秀玲老師的觀點,完全不信任中國?
國際貿易的相對優劣勢,來自於天、地、人三項大因素。天指的是國家發展的時間點,正值成長期或者穩定期?是開發中國家還是已開發國家?文明發展程度如何?地指的是自然條件,例如面積、人口、市場規模以及自然資源等。人指的是政府的國家政策、企業的技術與管理能力以及整個國家的價值觀與文化。成事在人,歷史證明人的力量往往足以扭轉天地,貧瘠之處反而更能激發潛能。如果只是依照目前彼此產業強弱來看整個貿易佈局,最終只會敗給時間。我們必須要想好,未來到底要以怎樣的經濟利基立國,接著才是決定我們要犧牲什麼、取得什麼。政府與人民很明顯地沒有想好這些事情只會空談產業轉型,卻沒有想過台灣應該為了產業轉型應該要犧牲什麼;更糟的是,政府跟人民老是抱持一種自以為天地兼備的大國思維,這簡直是自取滅亡的捷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