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可樂 wrote:
是啊~2次金改併掉一...(恕刪)
公營金融機構 如果經營的好 就是全民資產
萬一 以後愈來愈差
就全民掏腰包 付費
這麼好的 公營金融機構
政府應 請退撫基金 大幅買入 下市 珍藏 就不必擔心月退俸錢不夠了
或 由國庫買入 下市珍藏
那些上市的公營金融機構 政府似乎持股都不到50%
現在這樣搞
不管是彰銀股價上去
或是熬到合併
對他都是好事...當然繼續搞
至於說合併..目前金融業只能合意併購..意思是只要有大股東不准就不能硬上
台新金控持有彰銀約23%..
如果說要彰銀合併台新銀..台新金手中的23%因為是關係人可能會沒投票權
因此剩下 77%在外流通
合併數重大議案需要2/3以上同意..就是政府只要約有25%以上的股權就不可能合併
目前政府持股約20%...其實收收委托書就夠了
回歸基本面..其實台新金這一年來獲利不錯...
應該是資本被卡在那邊想要解決吧
這一檔可以留意的原因
看起來公司派是有心想要搞
如果搭配主力後
台新金持股23%..政府持股19%..鎖住後
剩下58%股權..做個題材要上去不是不可能
派手下的投顧和記者出出報告和新聞
就可以上去
而不是擺出官威,一副老大樣,動則用行政權力威脅。
一堆人也被誤導,好像政府真的很捍衛人民權益一樣
當初官股主導的彰銀是在連年虧損嚴重的呆帳問題下,政府又不願出資打消呆帳
只好改用發行新股,附帶經營權方式來提高投標意願,在多家金融機構投標下
以高於市價甚多的26元多完成。
彰銀利用募得的資金,一口氣打消到龐大呆帳,這些呆帳 日後只要要回來的部分,都會變成獲利。
如果依照事情的先後順序而言,那種"體質良好的銀行被賤賣"的說法,合不合理 適不適當就見仁見智了
且如果真的要捍衛全民資產,要努力把關的是換股比率與資產評估這方面,不要重蹈台北銀行覆轍
舊官股銀行的優勢就是客戶群都是非常優質有大筆資產實力的客戶,缺點就是上層經營的人大多是政治酬庸來的,經營壓力對他們來說大多是對員工好點,安撫好工會,能穩穩坐好位置就好了
上述的客戶群優勢也正是民營銀行所需要的,所以就台北富邦來說,合併的相乘效果 是非常好的,對於台北市政府持有的前後股東權益 其實也是增加的
令人詬病的地方,只是在當初評估台北銀行的資產價值,很多都非以實際現值估算,如果真在意全民的資產問題,努力去爭取到好的換股比率,合併前的資產不要低於合併後的資產,做好把關動作,才是重要的,目前彰銀董監事台新早握有多數董監席次,重大經營方向,實質上早已是台新在決定,政府講好聽點是在監督能要配合政府政策,講難聽點只是多了一個酬庸位置能用來分配政治利益。
銀行業是法定特許行業,所有業務都要主管機關許可,不聽話申請什麼業務就通通不給你過,不是像開家早餐店,想開就開像賣什麼就賣什麼,就算官方0持股也能叫你乖乖配合政策
台新金目前這麼急的關係,主要是因為持有彰銀的部位過於龐大,導致財務準則上的雙重槓桿比率過高
在申請很多新業務上都被主管機關打回票,無法推展,在同業紛紛向大陸擴展的況下,卻被困在籠子裡
所以才會急於要改變現況。
我想政府如果真要反對合併案,至少道義上責任上都有義務要協助解決此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