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邏輯面上來看,通膨是個貨幣現象,也就是說通膨取決於市場上貨幣的數量,用個體經濟的方式來看,將世界看成一個市場(有別於總體經濟用單一國家來看),全世界的貨幣剛好可以買下世界的商品+資產+勞務,用這觀點看,貨幣上升,CPI是會上升的
但如果用總體經濟來看,日本貨幣供給增加,但增加的貨幣跑去開發中國家,那本國的CPI怎上升,但資金跑去的國家,其CPI或資產的價格會推升
日本的貨幣供給對世界的影響力肯定遠遠不如美元,當美元增加這麼多的貨幣供給時,CPI雖然可以因為國際貨幣獲得分攤,但還是會有影響
上面提出能源這類美國開始進口減少,這部分的確對CPI有很大的穩定作用,但就沒有隱憂嗎?
中國製造“可能”就是隱憂,2000年以來,由於中國製造,美國渡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CPI因為中國製造壓低、價格使得消費力增加、低CPI、低失業、高GDP等美好的日子
但中國製造這種便宜的日子可能結束了,本來因為西進政策,反應價格的時間往後延了,但西進當初預計的成本轉移大概是五年,已經快到了,目前數據顯示中國外銷產業的利潤急速下降,如果沒有其他快速替代的低廉成本可以轉移,那價格的移轉恐怕不可避免(Apple曾支付富士康在深圳的成本增加,後來西進而轉移,但西邊生產的成本正在上升,價格的移轉有“可能”發生)
FED過去幾年採取的方式幾乎等同於債務貨幣化,如果不是美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極大(美元是國際貨幣,可以國際分攤),但這絕不代表美元這樣的動作不會有通膨失控的可能,通膨最大的麻煩是很難預測,一旦到某個點就會失控
只要CPI有可能快速上升,那收回流動性就可能存在,央行的第一要務是控制通膨(通膨和失業是央行最主要的政策目標)
我個人並不認為美國短期會有CPI快速上升問題,但FED購買的大多是長期債券,如果未來幾年風向轉了,美債或美元的信心問題被拉出來討論,那CPI快速上升可能性存在,那賣出債券是個選項(當然也有發行定存單收資金這類工具),但只要利率快速上升,FED債券的隱形損失還是存在的,不會因為沒賣就沒這回事,因為就購買力而言,利率低於CPI本身就是一種損失
malcolm72827 wrote:
大大傳統的經濟推論是...(恕刪)
其實用個體的概念來想,金融市場和實體市場算相通的(有時間點上的落差),貨幣跑去商品金融市場時,價格推升,但這類商品最終還是民間需求,貨幣將紐約原油推到200美元,甚至更高好了,實體經濟支持的住一般民眾用這樣的價位消費?如果不行,就算有資金推到250美元,不合理的價位沒辦法長時間支持的
目前經濟最核心的麻煩是需求(個體概念),產能是過剩的,這跟浮濫的資金有關,浮濫的資金讓生產是虧本後,新產能開出會被檢討(大陸關於鋼鐵、太陽能、……等產能進行控管了),資金最後還是會找有效益的地方,金融市場很類似對賭的賭場,如果在這邊沒有效益,那會往其他地方跑
東南亞要接手發展有其限制的地方,大陸發展有他的特殊性,不是可以複製的
我個人的觀察會放在大陸的結構,如果消費發展的起來,那足夠的人口加上逐漸上升的基本薪資是可以有相當大的消費力的,我的另一個觀察點是歐洲狀態,財政紀律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如果能夠撐過去,又開始增長,那會是健康的增長模式
我個人對擔心的是美國,包含媒體在內都對美國樂觀,我個人反而最悲觀,美國採取的其實就是增加需求,民間不消費,那我政府來消費,而且是舉債然後用非常沒有效率的方式消費,信用卡消費買東西的確增加了生活的品質,但得要面對的是卡債是要還的,當債主覺得你信用有問題,要你趕緊還債的時候,那才真的是苦日子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