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yu1003 wrote:
常聽到有人提倡用擴大內需來振興經濟
一個直觀的想法,在國家不多印鈔票的前提下,國家(含國民)的錢就是這麼多
內需經濟可否將之視為財富在國家內的不斷重分配,而沒有實質增加的效果?
甚至進一步看,如果發展內需的過程中讓外國人進來投資,假設是服務業
在投資成本回收後,賺的錢少部分繳稅留在國內,大部分不斷被賺走匯出國外,最終會慢慢讓國家的總財富減少
所以結論是發展內需對GDP的數字會有幫助,但實質上國家總財富不會因此增加,反而有可能減少
請問有沒有懂經濟學的能說說這推論哪裡有問題,感謝囉
其實會有這問題是看到台灣基層薪資這麼低,特別是基層服務業
又聽到有人提出拉高國民薪資的方法是發展內需經濟,所以有這個疑問(恕刪)
最近在讀一些 macro economic 的書。你的問題在裡面都會有談到。
我自已的心得是:大多數人會把國家財富用它擁有多少 "錢" 來看。但事實上 "鈔票' 本身沒有價值,它的作用只是 "代表" 真正有價值的 服務跟商品。跟台灣握有的美國公債,它本身沒價值 (只是一張紙而已),它的價值在於我可以用它來換取美國的 "商品" / "服務" / "資產"。
(想像一個只有一個人的孤島,他印了 1000萬元的紙鈔,這紙鈔是沒價值的。因為這紙鈔的購買力就只能換這個孤島上這一個人的生產力 -- 不管他是種菜的,還是幫人理髮的)
所以我覺得你一開始的前提就有點錯誤。一個國家的財富,在於這個國家的總生產力。只不過因為要用一個數字統計這個 "生產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 "金額" 來代表。(但鈔票事實上是代表後面的那個服務跟商品的,沒有後面的服務跟商品,它沒意義)
這個數字就是 GDP.
所以內需經濟,就是你多生產一些服務給我用,我多生產一些商品給你買,服務量一多、商品交換量一多,國家內的總財富就上去了。這時央行就會印鈔,好來代表這些多出現的服務/商品的價值。(要是央行不印鈔,因為鈔票不夠用,就會通縮,同樣面額的鈔票變成可以換更多的東西。而通縮一出現,就會出現通縮陷阱,讓經濟變差)
(很明顯的:要是一個國家只有2個人,你跟我,你是作衣服的,我是作褲子的。要是我們今年比去年都多生產一倍的褲子跟衣服,都賣給對方,那我們所擁有的 "財富",就被去年多一倍。)
但因為 GDP 定義的關係,不可必免的出現了上面版友說的吃屎還加 GDP 的問題。(但基本上,要是你付錢取得的是你所 *想要* 的服務或產品,而不是你本來就不想要的一堆屎,那上面的問題不會出現,而 GDP 是有參考價值的)
其他你的問題,macro economic 裡也有討論到,有興趣去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