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很多都是公司自己放出來的消息,想用這個吸引人才,或者打一些品牌廣告就像鴻海尾牙抽股票,會抽到的人,你還真以為那是什麼阿貓阿狗可以抽到的喔,另外怎麼不報導有多少人是拿著兩串蕉回家?員工那麼多集中起來給少數的人自然是驚人的數字
劉少華 wrote:天下雜誌的話可以信@_@??商業周刊我倒相信 商周也好不到那去,之前這篇文章,也是蠻多人討論的,大家也都認為不可能,這種文章大家看看笑笑就好了。原文:薪水7年沒漲 月薪2.2萬照樣4年存百萬經濟大環境不佳、薪水不好、物價上漲,是大家共同的命運,可是在同樣處境下,有人入不敷出,有人卻照樣穩穩累積財富。兩者命運如此懸殊,主要差別在於有無理財好習慣。理財習慣真能改變「財運」?最新一期六月號 《Smart智富月刊》找到月薪2.2萬也能存百萬的台灣真實案例。今年30歲的單身上班族萱萱(化名),月薪2.2萬、薪水七年沒漲,她靠著4個理財好習慣,存下77%薪水,每兩年出國旅遊,還定期捐款給世界展望會,照樣累積200萬元。萱萱年紀不大,理財觀念卻很早熟,關鍵不在於她有個富爸爸,相反的,她有個窮爸爸。父親曾經是銀行經理,收入令人稱羨,卻沒有存錢、沒有積蓄,緊接著又碰上中年失業,讓萱萱曾經連學費都繳不出。父親的作為,看在萱萱眼裡,成為最深刻的警惕。正因此,不會嗜財如命,卻懂得珍愛錢,當用則用、該省則省,認真工作賺錢存錢,再靠投資讓錢滾動生財。省錢強迫儲蓄 4年也能存百萬一開始省錢很辛苦,但變成習慣後,一切都很自然,照樣有生活樂趣。萱萱設定每個月生活費為5,000元,剩下的1萬7,000元都存下來,其中有6,000元放在分紅保單。月存6,000元,滿2年以後開始領還本金,萱萱算了約有3%的報酬率,雖然不高但年年有錢回來,而且能強迫自己儲蓄。不久之後,跟同年紀的表妹談論起薪資以及勞健保提撥的退休金,才意識到工作時數比表妹長,福利卻沒有更好;雖然有存錢,帳面數字卻很少,在沒有成家置產的情形之下,就算做到50歲退休也無法累積1,000萬元資產。所以萱萱開始研究投資工具,也身兼家教開拓自己的額外收入,家教時數短、時薪高,每個月平均收入約4,000元。本薪加上兼差,每個月有2萬6,000元的收入,存錢速度加快。2008年,開始嘗試每個月各以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2檔基金,雖然金融海嘯期間賠了2萬多元,可是長期累積下來,定期定額投資下,26歲時,萱萱竟然存到人生第1個100萬元。雖然投資的起步不是很順利,投資基金的第1年,就碰上2008年金融海嘯,2檔基金績效負30%,當時不知道該不該贖回,就決定一檔贖回,另一檔繼續定期定額,結果沒有贖回的基金後來大翻身,績效逆轉成正的15%以上。結果,靠基金投資錢滾錢,3年後,在29歲時滾出第2個100萬元。4個小習慣,存出200萬萱萱靠著4個紀律的小習慣,成功養大儲蓄與投資,限制支出。習慣1:記錄日常消費習慣,訂出每月花費上限透過記帳觀察生活點滴,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想要做預算控制就比較簡單了。由於預算目標清楚,對於非預算內或超支的消費誘惑,很容易說「不」。習慣2:隨時留意免費資源,省錢也有好生活無論食衣住行、生活日用品都有很多資源可運用,稍微花點心思就可以發掘,而且可以省得很有樂趣、很有成就感。習慣3:有額外大筆支出就要開創新收入,絕不挪用目前萱萱最大筆的年度支出就是旅遊,她每兩年都會出國旅遊一次,這才令人驚奇。原來萱萱的保單每兩年會還本2萬4,000元,認為開拓視野跟有錢一樣重要的她,在還本金撥下來之前,就會開始做旅遊計畫。習慣4:基金獲利鎖到存錢帳戶,只用「新錢」投資在投資上,採取保本鎖利策略,獲利贖回「鎖」到存錢帳戶,只用「新錢」投資這樣才會激勵自己持續存錢,不會去想手上已經有多少錢。(詳細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Smart智富月刊》報導)-------------------------------------------------------------------------------------------------------------------------------------吐嘈文:作者 KingKingCold (お元気ですか?私元気です)標題 Re: [新聞] 薪水7年沒漲 月薪2.2萬照樣4年存百萬時間 Wed Jun 13 21:05:27 2012我有疑問,我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自己算了一下,但是我左算右算我都算不出這位30歲,完全匿名的基金股神是怎麼靠著22K的月薪以及她所說的4K/月的家教費用,在4年之內存款100萬的,7年內累積存款200萬的,《Smart智富月刊》可以告訴我嗎????我姑且把這篇新聞中,這位連身分都不肯揭露的神人說的話都當作是真的,我真的假設她一個月只用5000元,沒有其他消費,我甚至假設這篇文章說的"定期捐款給世界展望會",還有"出國旅遊"都當作花費0元,我倒要看看怎麼7年之內賺到存款200萬的。首先,第一年,她說她把每個月賺的錢放6000元到分紅保單,月存6,000元,滿2年以後開始領還本金,報酬率有3%。好我她媽的用年報酬率三趴還用複利給妳算,第一年儲蓄 = (22000 - 5000 - 6000) * 12 = 132000 (元)第一年投資分紅保單 = 6000 * 12 = 72000 (元)我她媽的拿近十年,銀行定存利率最高的2008年年中,她媽的最高的固定利率三年定存年息2.865來給妳當做這四年的存款年利率,妳第一年就算儲蓄息2.865好了,132000 * (1+0.02865) = 135781.8 (元)第一年投資分紅保單 = 72000 * (1+0.03) = 74160 (元)妳第二年我依然算妳儲息2.865 (雖然事實上剩下1.86),妳的銀行定存儲蓄 = (135781.8 + 132000) * (1+0.02865) = 268549 (元)妳的投資分紅保單 = (74160 + 72000) * (1+0.03) = 150545 (元)這個時候妳的保單可以贖回本金,妳的存款變成 268549 + 150545 = 419094 (元)我她媽的就算妳存到42萬好了。妳第三年,每個月的收入是22000的薪水,加上4000的家教兼差,總共26000元,妳說妳每個月投資兩檔基金各3000元,但是金融海嘯虧損兩萬元,2008年因為虧損嚴重所以贖回一檔基金,剩下那一檔基金繼續一個月三年定期買。所以第三年,妳銀行儲蓄 = ( 26000 - 5000 - 6000 ) * 12 = 180000 (元)妳的基金 = 6000 * 12 - 20000 = 52000 (元)第三年結束之後妳的銀行戶口有 ( 420000 + 180000 ) * 1.02865 = 617190 (元)妳的基金我假設全部沒有贖回來,去生妳那個所謂的"15%高績效"的利息,而且每年穩賺不賠都有15%的報酬,讓妳達到妳"錢滾錢"的最大利益。第四年,銀行儲蓄 = ( 617190 + 180000 ) * 1.02865 = 820030 (元)妳的基金我她媽的照樣用6000給妳算 = ( 52000 + 6000 * 12 ) * 1.15= 142600 (元)第五年,銀行儲蓄 = ( 820030 + 180000 ) * 1.02865 = 1028680基金 = ( 142600 + 6000 * 12 ) * 1.15 = 246790第六年,銀行儲蓄 = ( 1028680 + 180000 ) * 1.02865 = 1243308基金 = ( 246790 + 6000 * 12 ) * 1.15 = 366608第七年,銀行儲蓄 = ( 1243308 + 180000 ) * 1.02865 = 1464085 (當家教當了五年)基金 = ( 366608 + 6000 * 12 ) * 1.15 = 504000好了我們結算一下我把一切都最佳化到最佳化,連市場報酬率我都算最優惠給妳,完全有殺無賠,只有賺沒有蝕底,妳七年下來的積蓄 = 1464085 + 504000 = 196.8 (萬元)幹,妳好厲害了,我算到最後妳竟然還少了3.2萬,這3.2萬妳是要怎麼自圓其說??當然我們還刻意遺忘出國旅行跟世界展望會的定期捐款,還有妳一個月只用五千元這麼神奇的事情,不吃不喝不用電不用水不加油都沒妳這麼神奇。更不用說,我她媽的還假設妳什麼稅都不用繳,什麼強迫保險都沒有買,什麼鬼年金都沒有付,妳她媽每年申報的所得稅等於她媽的零,還有妳買的那檔她媽的什麼基金的手續費管理費管消費保管費,全部都是她媽的零!!!!我補個小八卦吧,有個香港小姐,叫做葉翠翠,她有個非常神的外號,叫做港姐股神,又有人稱她叫做香港巴菲特。為什麼呢??因為這位香港小姐自從2005年出道以後,每個月的工錢加工作分紅加給,最多不超過2萬港幣,結果竟然在2008年購入香港豪宅,價值總共值3000萬港幣。根據她的說法,也是因為她"投資有道",買對股票所以可以買3000萬港幣的豪宅。這件事情香港人都心知肚明了,只是不知道是哪家上市公司的老闆這麼"照顧她",一個月"給她"這麼多的"股利"。月薪22K,基金發大財,存200萬??吃屎比較快,妳說妳晚上出去兼差我還比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