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跟未來借的NT3600 我們到什麼時候還? 到時會加多少利息呢??

聽你這段話,真為你腦子捏一把冷汗

chihjung wrote:
當時的景氣那麼的不好,失業的人一堆,如果真的政策不好,為何事後其他國家也效法。...(恕刪)


請告訴我當時有哪一個國家也幹了同樣的蠢事(發消費券或現金等通通有獎而不是退稅)
有人陪伴的感覺會讓我心理好過些
蠢事?
退稅才是無腦吧?以當時的氣氛退稅給現金不過是拿去存起來。
我是覺得我們一直都在還
沒完沒了地還
又不是只有那3600是舉債

跟其他舉債的建設比起來

3600還有用多了

其他只肥到貪官跟投資客的口袋而已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王邪虎 wrote:
蠢事?退稅才是無腦吧...(恕刪)


因為難以估算,所以先不論消費券的成效

這件事應該分倆個部份討論

1. 全國性發放消費券是世界首例,因此政府在做決策前,無法參考其他國家的範例(政策粗糙)

2. 發放完消費券后五年內,並無其他國家跟進

以此兩點來看,發放消費券並不是完善的決策

damk wrote:
因為難以估算,所以先...(恕刪)


經濟政策本來就沒有各國通用的政策,要考慮時空背景....消費卷當年模型分析就指出發出去的錢能帶動更多消費是有疑慮的,但當時還有更嚴重的問題-消費者過於恐慌引起貨幣流通性不足,這點限期使用且不能儲蓄的消費卷是比較好的選擇.....從事後來看,我不認為消費卷是失敗的,畢竟它爭取了一定的時間,經濟學人當時也有討論台灣的政策,也曾建議美國政府比照辦理.....所以因為沒有先例就不能採用這點我認為太過武斷


thron wrote:
經濟政策本來就沒有各...(恕刪)


但問題是台灣沒有本錢去當世界第一個嘗試新政策的國家

我相信美國有仔細評估Economist的建議,并決定不跟進

題外話,我讀碩士寫的報告約有4/5的時間是分配在due diligence和idea的可行性上,剩下的1/5才花在文章用詞

可是,我看到的台灣政府在推出新政策時,花了4/5的精力在行銷,只有1/5在調查新政策的可行性

ex.就像是最近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居然沒有真正的做過任何評估就去跟別人談,這在任何人企業里都是不可原諒的,只有在政府才搞得出在些事

chihjung wrote:
當時的景氣那麼的不好...(恕刪)


3600能救窮?

現在要還更多,那些真正貧窮的還得更痛苦

無知的689+無良的水母

自作孽不可活
.. 我一直搞不懂NT3600是什麼 網路上只找到賣化妝品 打拆機票
教育課程 ....


消費券 這不是歷史事件嗎 台灣政府負責如此之高 對企業的稅率如此

之低 根本不差這錢 稅制變動一下就有了 不過景氣差工商大老的建言

又來了 勞工的薪資為何倒退而GDP是有增長的 因為老闆們認為這是

他們政商關係經營的好 非員工共同努力得來的 才會有22k 無薪假等

政治人物的力挻背書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