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對時機
2011-03-23 工商時報 【王中一】
台灣太陽能產業近期連續發生「9級大地震」,產生了「昇陽科-中美晶-王雪紅」和「綠能-茂迪-福聚」兩大陣營。其中,昇陽科從沒有靠山、知名度不高的小公司,到正式站上檯面、並成為策略聯盟的一員,身為「創辦人」的總經理張錦龍扮演重要關鍵。這位從台塑集團旗下台朔汽車總經理退下來的戰將,不僅催生昇陽科,更差一點成為台灣進軍多晶矽產業的「第一人」。
若談到台灣的太陽能產業的「始祖」,大家第一個就會聯想到茂迪,但早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張錦龍還在台塑集團的南亞服務時,就看上了太陽能產業。當時,他特地提交進軍太陽能的專案,無奈眼光太先進,未獲當時直屬長官青睞;事隔2個月,張錦龍決定再試一次,但最後依然被擱置。這個關鍵,也就讓台塑集團失去了在台灣推動太陽能產業的先機。
後來張錦龍轉戰台朔汽車,擔任總經理一職,也參與了另一項新興產業-電動車的研發。回頭來看,現階段全球最紅這2大產業,張錦龍都是先鋒。
2005年,張錦龍從台塑集團退休,那時想說「太閒也不好」,就想投入新領域,但重點是「不能和台塑打對台」,於是,他想起了當初被擱置的太陽能計畫,決定讓當初的夢想成真。過了2年,他找來曾任台塑總管理處協理的劉康信擔任董事長,而且也獲得了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的大力支持,昇陽科就此走上成長之路。
回想起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張錦龍確實也心有餘悸,當時太陽能產業瞬間反轉,有不少小廠就此沈淪。當時的昇陽科,雖然錯失了第1波太陽能熱潮、沒有辦法像茂迪、益通等用超高的溢價辦理增資,但是當時只有2條生產線、共60MW的產能,壓力遠比一線大廠動軋300~500MW的產能要輕得多。
安度了金融海嘯後,昇陽科從去年開始加快馬力,今年從4月開始直到10月,將以「每個月新增1條線」的速度擴充新產能。此外,還在美國成立據點開拓太陽能電廠生意,希望能找出未來的「出海口」。當然,與中美晶的合資設廠和相互持股,更是形成戰略伙伴的佈局。
不過,對於現階段太陽能產業「上肥下瘦」、多晶矽廠「日進斗金」的狀況,張錦龍也有無限感慨。當初,他已經籌組好多晶矽的新公司,並在美國華盛頓州、目前全球多晶矽大廠REC廠區的旁邊覓到一處相當合適的廠址,就當萬事俱備之時,金融海嘯把部分原股東吹的東倒西歪,興起撤資念頭,導致這個計畫最終沒能實現,「如果當初咬牙蓋廠,那今天就可以開始生產,那幾乎是躺著賺了」,張錦龍無奈的笑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