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好一陣子在台灣有很多還不錯的餐廳每天都是人聲鼎沸, 每天晚上你到復興南路, 不管是小李子還是無名子都需要排隊等候位置, 隔壁巷子藍文青開的火鍋店天天都是客滿 (當然現在藍文青是土地開發商, 可能賺得更多了), 可能我已經離開台北太久, 但是我朋友說現在的生意和以前差非常多, 主要原因當然是有消費能力的人往另一個市場移動了
之前我一直在外商服務, 在1996年之前, 這個美商只在上海和北京找了兩個當地的分銷商行銷他的東西, 我每年都必須到這個兩個地方為當地的業務和FAE上課, 幾年後, 大陸業績越來越大, 美商直接購併了這兩家分銷商, 變成中國區的分公司, 當然, 在那個大陸人很難來台灣的時代, 我還是必須每一季的兩岸旅行, 當時總公司誤信了台灣分公司的報告, 認為台灣換了領導人之後, 兩岸就會三通, 於是關閉了3C產業已經末路的新加坡亞太總部, 選擇台灣當作亞太總部, 管轄韓國, 香港, 中國和台灣的業務, 還擴編人數由70人變成160人的規模, 但是總統換黨又換人, 一年又一年, 一直到2004年總公司已經看清一切, 在2004年底把亞太總部搬到上海, 台灣變成台灣分公司, 我們的老外總經理也退租他在天母的房子, 全家搬到香港, 台灣呢? 在2008年的時候只剩下不到50人, 從此台灣的員工變成輪調上海, 我也看著當初剛從北京清華畢業的小朋友, 薪水從1800RMB一直到今天超過35000 RMB (當然他的職務也大大不同), 台灣呢? 在1996年時, 因為當時台灣的科技產業分紅配股的競爭, 我們提供給有三年工作經驗的FAE的薪水是年薪至少一百五十萬 (分紅另計, 業務和FAE的分紅不同), 汽車用油和過路費實報實銷, 每個月還有一萬七千五的car allowance. 每個月2500的教育津貼, 1800的伙食津貼, 每一年一月還可以到美國參加培訓, 我有一個同事考上了一個甚麼美國在台灣的MBA, 公司還全額出所有的學分費用, 你要是太閒也可以去上個卡耐基, 公司全額補助, 現在呢? 我那天聽還留在這個公司的同事講, 當然比起台灣公司的薪水還是比較高, 不過算一算年薪加上其他福利大概只剩下總額120萬到130萬之間, 因為這是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調查之後所做出來的薪資決定, 而且和十幾年前徵人不易的狀況相比, 經常會有客戶的工程師自我推薦求職, 或者幾乎只要有缺, 內部轉介就把名額填掉了....
一個政策的不同, 真的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環境的不同......
gg7878 wrote:
故事很精采我相信是真...(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