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去年公司減少的福利以及停止例行性調薪讓我對國內景氣存疑,
當然內需確實有增加,因為東西變貴了,支出也增加,不過還不會大到改變一般人的消費習慣...
結論就是,人民變窮了~
在隔壁版上有個議題是過去台灣的那個『錢淹腳目』的時代,那種景氣過熱現象是大部分的人手上都有錢,大部分的人賺錢都很容易,也因為如此大部分人消費時都可以不眨眼。每一百個人有八十個人賺大錢,然後去吃飯,那麼就可以有很多餐廳可以做生意,再賺錢。但若是一百個人只有十個人賺大錢,肯捨得花錢上館子,那麼可能只有兩、三家餐廳有生意,其他餐廳就喝西北風了。
所以問題出在『財富不均』上面。現在的景氣數據好,那只是那些財團,上市電子公司的數據好,所以財富都集中到那些財團高階主管,老闆身上,問題是那些人口數目只佔總體人口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於是前面講的那個例子就會出現在各行各業了。國內經濟體系較下層的那些商家,也就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上會接觸到的各種買賣業,服務業,大部分的民眾還是靠這些小生意賺錢,或是領薪水。但是因為並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有錢消費,所以生意在這十年來總是起伏不大。
我覺得政府應該做的是把對大財團的那些不公平的租稅優惠完全取消,然後對一般老百姓做大幅減稅。這樣才能真正的藏富於民,而不是將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可惜的是現在政府正走上一個惡性循環,有錢的越有錢,說話就越大聲,官員就越不敢得罪有錢人,那年度收支不平衡就只好拿一般百姓下手,所以動不動就是那個費用要漲,那個什麼也漲一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