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政府沒錢企業減稅?軍公教選票考量繼續免稅?那缺口誰補?當然是你我了~


weilun wrote:
所得稅減少?今年的財政大漏洞,要補的財源是明年吧,所得稅是99年五月的事吧,到時候在看看還不遲吧~


至少所得稅率減少已經是通過的事實
不用再看看吧

weilun wrote:
更恐怖的是,明明花錢後就一定要找錢來補,這是天經地義的,否則哪來的錢還債?
除非有人"爛 無能"到刻意要把國家弄倒破產...


都還沒叫你補 你卻可以講得像真的一樣?

已經通過的事實 你說到時候再看看還不遲
報派的謠言派揣測派的 卻可以一口咬定 罵得像已經實施了一樣

閣下依據事實的能力 還真的是非常的超現實
hello


macacafly wrote:
都還沒叫你補 你卻可以講得像真的一樣?


誰說沒叫你補...

"財政部公布明(99)年度公債發行計畫,全年度預定發債總額約5,147億元,若加計國庫券預訂發行額,99年中央政府的舉債總額將達7,700億元,創下單一年度舉債金額歷史新高。"

"依據財政部公布的99年度公債發行計畫,總預算舉債金額編列2,489億元,不列入債限的特別預算計2,657.62億元,合計公債可發行額度為5,147億元;另外,99年國庫券發行總額則為2,600億元。長短債合計,國庫全年舉債總額約達7,700億元"
weilun wrote:
http://blo...(恕刪)

不管有沒有出來混
都要還的
版大發這種是不正確的標題.現行公務人員是一律徵稅,只有現役軍人及國民中小學以下教職員免徵
個人認為教師福利已太過優渥,從前是因為體恤教師薪資過低所給予免稅福利,現在其薪資報酬大幅提高若不課稅顯失公平正義

macacafly wrote:
都還沒叫你補 你卻可以講得像真的一樣?


真的還沒叫你補嗎? 還是已經補的你不知不覺? 溫水煮青蛙


2009-06-07 工商時報 財經相對論 王信人
"9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債務利息支出編列1280億元,相當於民眾繳稅給政府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收的1∕3,亦等同每3元中有1元要給政府權債人當利息,負擔沈重,不知那年才能還清債務。"

"9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債務利息支出編列1280億元,加上舉新還舊650億元,合計1930億元,占中央政府歲出的9.3%。等於政府每提供10元的服務中,就要付1元給有錢人。而且這還是拜全世界利率下滑之賜,一旦將來利率彈升,將引爆更強烈的沈重負擔,貧富差距惡化的更嚴重。"


ps.公務人員繳稅多年了,要炮也要有所本。
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先說個生活週遭的小例子,當你送修一棵五年保固的硬碟,發現台灣的總代理只保一年,超過一年要保固送修,還得送到新加坡去,不禁讓人納悶,這些企業的亞太營運總部,為什麼不設在台灣???

台灣本地產業的競爭力不如韓國也罷,現在可能連招商引資的能力,比鼻屎大的蕞爾小國新加坡也比不過.
三十年前,大陸改革開放之初,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領導,為了招商引資,鞠躬哈腰無所不用其極的逢迎,外加各式各樣的優惠減免,圖的是那一樁?

你不圖利企業(台資或外資),憑什麼要企業圖利你的人民(就業機會)?
在商言商,大環境不友善不優惠,企業可以說走就走,但小老百姓呢?對企業竭澤而漁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通通沒魚吃.

當世界的局勢因這波金融海嘯,產生了重大的變化的同時,美國從消費內需拉動成長的國家,開始思考轉型成再工業化的國家;而中國從原本以制造出口來拉動成長的國家,轉變成擴大消費內需為成長動力的國家,世界的兩強不論如何轉變,怎麼樣的消長,都在積極為自己國家的未來謀求生路時,台灣還能原地踏步多久?

這一段是樓主沒引述的
研究國際租稅的多位會計師共同指出,外商最在乎的是從台灣匯回股利要扣繳20%,而新加坡和香港的股利匯回免稅;而且,我國若無其他完整的產業政策、配套措施,光是降稅至15%,無法與新加坡相比,也絕對不足以吸引國際級500大企業來台灣的。

別國招商引資的成果
香港擁有8千多家外商,其中1,250家左右是區域總部,2,650家左右是區域辦事處。新加坡也有約6千家外商,其中850家左右具有區域總部功能;正式由新國獲頒區域總部地位,享有租稅優惠的有220家。同年,上海也擁有500家外商總部,其中150家為區域總部,150家為投資總部,200家為研發總部。

個人相當贊成經濟日報主筆馬凱先生的一個想法,就是在台灣建立一個完全彷效新加坡相關產業政策和租稅優惠的經濟特區,也就一個國中之國,但最合適的地點,不是馬凱先生認為的大台北地區,而是還在紙上談兵的桃園航空城,說不準,政府資源的重新分配,讓這樣的經濟特區能發展起來,所帶動的區域發展和就業機會,或有平抑大台北房價的額外效果,一點拙見,僅供參考.


Davidvampire wrote:
台灣本地產業的競爭力不如韓國也罷,現在可能連招商引資的能力,比鼻屎大的蕞爾小國新加坡也比不過.
三十年前,大陸改革開放之初,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領導,為了招商引資,鞠躬哈腰無所不用其極的逢迎,外加各式各樣的優惠減免,圖的是那一樁?



稅收比照新加坡,香港..卻又要建立福利國家? 又要稅收少..又要全民健保...又要擴大政府支出...台灣稅收只佔gdp14%..企業還嫌稅多?

以前台灣沒減稅..產業一樣發展蓬勃

台灣直接投資少..不是稅率的問題

至於設經濟特區? 有點無厘頭

還在用減稅綁企業? ..官員真的只有這點能耐嗎?

海外獲利匯回免稅? 那是不是企業在國內享受的優惠措施..規定不能挪到海外投資..?

"對企業有利不代表對國家有利"

這個前提似乎沒人再提了

holya4 wrote:
貓懶廢墟..詐胡線系...(恕刪)


僕~ 現在連候配晨 他老公也是abc~ 歐賣尬!

所以我們要這樣的立法院幹麻

這麼重大的政策

竟然用來不及立法做藉口

爛透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