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af wrote:
【財訊快報/巫彩蓮報...(恕刪)
justinjwlin wrote:
請問P大可否預測一下...(恕刪)
為何要出這種難題?!
這種需求面的事,因牽扯因素太多且雜...無法預測~
1.共產中國可以強迫人民作某一件事,如果突然規定...客廳必須買55吋的,需求立馬大增; 也可以對電視突然課增25%的貨物稅,需求則大減。13億人口的稍微變動就影響很大~
2.電視下游銷售硬是不降價/要求高利潤,則反而銷售不佳; 銷售商的策略亦影響需求~
3.天災人禍萬一影響到生產廠商,有的一個廠就10萬大片,也是無常。
4.面板新的應用一直擴散,其擴散速度因係前所未有,也難預測。
面板已如板主所言,是民生必須工業了。需求永遠存在&持續多元化,中國的補貼面對川普的貿易戰,其效果必然消蝕殆盡/且無法持久,大家實在不須太擔憂其未來~
但供過於求是 6%, 並不是16%或60%...透過產品結構的調整,稼動率的稍作調整...我個人認為這6%的供過於求危機 ,仍有機會破解的.
例如,人事成本極高的韓國或日本,關掉一座大廠,或 大家同步調降一些產能利用率,就有機會扭轉這個供過於求的困境.
陸廠策略性調降32吋出貨量,誘導客戶改買其他大尺寸面板,也是一種大幅消耗產能的方法.
BOE 福州新廠,未來7年,每生產一片 43吋,須攤提$35 設備折舊成本,43吋報價至少得要$110 以上,BOE才有賺,但目前43吋的報價只有$87,長期下來,BOE的財報再怎麼作帳美化,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輩子,紙終究會包不住火.
陸廠新產能比重太高,折舊壓力極大,他們會比台韓還擔心害怕報價下跌.
調降5%的稼動率,稍微損失5%的營收, 總比供過於求時,報價大跌20%,營收少20%,來得好.
外資近期大買60萬張的友達,外資似乎不認為 Q4報價真的會發生大跌. 如果會大跌,持股幾百萬張的外資老早腳底抹油,跑的比散戶還快.
報價近期不斷調漲,代表 買賣雙方,也不確定 Q4報價真的會發生大跌. 品牌廠手上還有7~9周的面板庫存,如果確定會大跌, 買方現在會繼續逼迫面板廠降價,才願拉貨,買方寧可先清光存貨後,到10月再靜觀其變,不會現在8月就拉貨,更不可能同意報價大幅調漲..
如果大家都渾然不知前方有深坑危險時,最後 不幸的意外就真的會發生.
既然幾家大廠早都已經預知險阻,都有危機的共識了,知道火車繼續盲目往前開,就會掉入萬張深淵,他們有很長的預警時間,自然會提前因應,設法解套.
研調的看空推論 ,仍受到很多人為變數所左右,我也不確定 Q4和明年是多或空...
=====================
2019~2021年為期 3年 的苦日子之說,源自於....
預估 2019年電視面板產能將新增 2200 萬平方米
全球平均尺寸必需年增 3.5 吋才能抵銷新增產能.
2019年華星光電G11 和 惠科 G8.6量產,預估 2020年電視面板產能將新增 1600 萬平方米
全球平均尺寸必需年增 2.5 吋才能抵銷新增產能.
2020年鴻海廣州G10.5 和 LGD 韓國坡州G10.5 OLED (4.5萬片)量產,預估 2021年能將新增 1300 萬平方米
全球平均尺寸必需年增 2 吋才能抵銷新增產能.
2021年 BOE G10.5量產,預估 2022年能將新增 800 萬平方米
全球平均尺寸必需年增 1.2 吋才能抵銷新增產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