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小小投資者

貼歷史利率:
紅框是次貸開始到雷曼倒閉,降息是利多,但因果關係要想想。另外記錄一下:在2006年年底美國殖利率曲線反轉。

自編貨幣指數2,方向:

不是什麼東西都要編個自己的指標,只是這個時候覺得有這樣的指數比較好。之前歐債剛開始影響市場時,我是將債務問題國家排除希臘的五年期CDS相加,佐以這些國家的公債走勢來判斷是否「漫延」,但一年後就不用這麼做了。

----
目標:
這裡先確認想觀察什麼:
1.美元排除歐元影響後的強弱
2.歐元排除美元影響後的強弱
3.美元和歐元加起來的強弱

----
方向-1:
1.美元排除歐元影響後的強弱
歐元佔美元指數比重太高,所以若從美元指數出發,則可將歐元直接拿掉,再加入一些國家,這樣可以讓指數含蓋到較廣的國家,且排除權重太高的歐元,對於非歐元區的區域貨幣較有參考性。巴西、俄羅斯、澳洲、加拿大的貨幣會反應「大宗商品」,將其加入到指數內,可較為概括的反應美元購買非貨幣資產的強弱。因此這樣計算會比較接近一般使用美元指數+歐元匯率+CRB的方式。

2.歐元排除美元影響後的強弱
如果歐元從匯率出發,其實和美元會得到相同結果,只是我目前還不確定StockQ的歐元指數成分內容,就暫不用它來說明。但看歐元的強弱時,CRB就變成有些尷尬,它需要先換算成歐元,才有相同比對基準。

3.美元和歐元加起來的強弱
我想將前兩項加起來除以2,應該就是我要的。

這個方式能將指數參考的價格都限制在匯率上,比起直接計算大宗商品價格來說,比較具有可行性。

----
方向-2
由於仍以匯率為加權,就要判定加權的基準。美元指數以貿易量加權,但在全球化的現狀,我反而比較傾向以經濟體規模來加權。從手邊既有的資料來說,StockQ的GDP是2014年資料,就先暫時用它,並忽略4000億美元以下的經濟體。這樣就有個暫時的權重可用。

----
方向-3
做這件事的起源來自歐元,因此計算的結果仍是希望解釋「去年Fed升息後的美國十年債走勢、黃金走勢」,所以計算的結果還是會做調整,這個調整就是想先射箭再畫靶,如果想用在未來一兩年,我會希望它能在過去一兩年內有一定準確度。
貼個圖,剛公布的SEMI B/B ratio:

我平常不太追景氣指標成分的即時公布值(等月底一次看),這次追是因為10月0.91偏低,11月0.96有稍微回升。

回顧一下自己的美元操作

1.
當初寫「我猜測因為沒升息,接下來市場又要陷入「FED將升息」的心理狀態,因此這樣的反向操作,雖說有打算放3年以上,但也是在不排除短期即有獲利可能的前提下所作。」

短期是有些獲利,但這個幅度會被進出摩擦成本吃掉,還是放著等。

2.
當初寫「今年1月....基本上33.8是在眾多原因之下產生....基本上未來要再次遇到台幣比33.5還弱,會需要不少短中長期的事件才行,所以我有打算放到3年以上。」

就算在預期USD升息加快的環境,還是很難到33.0~33.5。

基金部位
----
之後可能操作的選項及時點:
1.德國股票(明年4月找入場點)
2.新興市場債(可能到後年上半年了,攤平,換規模大的基金)
3.買聯博美國收益(可能明年底)
4.賣能源基金(可能明年4月之後找出場點)
5.減碼美元(可能明年底)
6.減碼亞洲股票基金(可能明年上半年)
7.買美高收益債(可能後年底)
8.買歐元(明年6月找入場點,其實我現在就很想買了)

----
未來一年不看好的標的:
1.美國的任何債券。
2.歐洲主要國家的任何債券。
3.亞洲資產(不看好主要在明年下半年至後年上半年)。
4.新興市場債。
5.黃金。

----
看好或不看好是相對的,其實任何東西打七折都會引起我的興趣,時間點和項目是提醒自己不要過早動作。用基金的話,有時我也會違背時間點而提早動作(簡稱手癢),就先扣點小錢進去,再不定期不定額買。
感覺,這次Fed升息的力道好像走得差不多了,約一個星期;去年那次約三、四星期;2017年上半年的升息,宣布後大概估2天就行了。
貼個圖:Shibor,這兩天都有逆回購的消息。

剛看其他版在找人加入投資群組,也讓我在想,雖然投資有時是很孤獨的事,但適當的分工合作,應該是會好過單打獨鬥吧。
葉倫談話,新聞

重點:薪資上升。


FOMC在2017年的會議時間:
整理一些想法,之前貼2017年的基金操作都是基於相同因素:
1.最近市場的聲音,已經較為注意通膨,也注意到Fed的貨幣政策會受通膨影響。
2.如果只是CRB、美元指數走高,輸入型通膨對歐元區來說會比較嚴重,這除了考慮匯率,也考慮頁岩油。
3.薪資拉升的通膨在歐元區應該還看不到,失業率要先降,勞工才不會廉價(目前其實有在降,歐元區的一些數字在轉好中)。
4.當美元因貨幣政策而更強,歐元相形下會弱,但如果CRB、美元都強,又帶來歐元區通膨,在經濟體承受得住的狀況下,貨幣政策容易轉向。更精準地說,我認為轉向的可能性很高,且速度也不會慢,應該是走比市場預期更為緊縮的方式。
5.當美元、歐元都在緊縮,預期CRB會被壓抑,因此我比較傾向有天花板。
6.承上,CRB不見得轉向往下,但可預期這種時機將很難操作,我想不會像是今年買世礦或能源那樣好操作。
7.「CRB強、經濟轉好而帶來美元緊縮、歐元緊縮的預期」,市場上好像聽不到這種聲音,但我認為它若發生,也很符合邏輯推論。
8.承上,對新興市場來說,原物料國家會因CRB還強,反應不會太糟;但對亞洲來說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可能印尼會還好)。
9.再承上,之前說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背景、成因、央行應對及現狀比較,這使得現在要說危機是早了一些,但這三股力道會使得匯率低、通膨高、央行利率比較可能往上,然後壓抑股市、債市,形成亞洲國家的股匯債壓力。

時間點:
1.美元升息是預期之中,但不是只有我這麼預期,因此單以美元升息速度加快這件事,並不至於有太大力道。
2.CRB上升主要來自能源、基本金屬,它反應到CPI需要一些時間,我覺得市場對通膨這件事反應稍慢,目前稍微趕上而已。
3.市場聲音較少討論歐元區貨幣政策,當ECB不得不對通膨反應時,應該會是三股力量合在一起比較強大的時候。
4.單以既有已知的ECB政策,在2017年7月觀察應該就可以了;但如果通膨來得快,就需要提早一些。

應對:
1.先觀察,自訂貨幣指數就是為了觀察而做(但那篇應該寫不完了)。
2.不管它發不發生,策略上要找就算歐元弱也不會虧損的配置。
3.在應對上,預期CRB及美元強(這算現狀,但當初推論時能見度還不高),因此在美元加速升息的環境中,期待一兩次「歐元的恐慌」應該還可以,所以對歐元資產實施買便宜策略會比較符合我的操作;反之,若EUR/USD一直不破底,則要再想想時機點,並考慮市場和我有相同推論的聲音在增加中。
4.不管如何,推論後就放著等,領先市場一步就好。

寫這一篇,算是總結這兩三個月所寫(可能達6000字以上),當時能見度不佳,現在就更清晰了一些,接下來偶爾觀察就行了。

--------
之前提過幾次我很忙碌,這在現狀或未來一年都是,但明知時間不允許,我在看了新聞、評論、價格,還是又常常想要寫些什麼,這對我並不好,對我來說,目前時間該分配到其他地方才是。(像這篇原本只想寫三行的,結果寫了一堆)

因此,我要離開這裡了。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