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1

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fostery wrote:
難道蔡老闆們想讓公司原汁原湯?認為擴大股本無意義,他家持股比率還是一樣?又沒有要賣股票換鈔票?(恕刪)


對,擴大股本無意義。
您可由台哥大、富邦媒、富邦金等關係企業都堅持不再擴大股本,因為資金太多還要找地方投資,為了去化閒置資金,而降低風險標準,若不慎踩雷更麻煩,不如把握好現有的資本,創造更大的獲利率。
您可由台哥大、富邦媒、富邦金等關係企業都堅持不再擴大股本,因為資金太多還要找地方投資,為了去化閒置資金,而降低風險標準,若不慎踩雷更麻煩,不如把握好現有的資本,創造更大的獲利率。 這樣也對 像中華電
定存股 穩得不得了 最少4%
存個幾年更有感覺
「經濟」5月獲利亮眼金控,包括富邦、國泰、中信、元大等,單月獲利都是由旗下非銀行子公司帶動,顯示降息影響銀行端利息收益及疫情衝擊提存增加。兆豐金則在5月底重返公股金控獲利王。

富邦金5月自結稅後純益61.84億元,月增18.9%,前五月稅後純益343.48億元,年成長44%,EPS 3.36元。主要獲利來源富邦人壽5月稅後純益29.1億元,較去年同月43.28億元低,主因去年有匯兌利益基期較高,但前五月大賺205.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2倍。

富邦壽主管表示,5月處分股債部位實現獲利約34億元,5月不含避險成本的匯兌利益約14億元,淨值項下金融資產未實現評價損益較上月增加約120億元,年增逾60億元,截至5月底合併淨值超過3,200億元,為歷年同期最高。

北富銀單月獲利較前月減少,但稅後純益17.2億元,跟去年同期相當,較4月20.91億元減少17%,前五月稅後純益79.4億元,其中轉投資富邦華一銀前五月獲利1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81%。

國泰金5月稅後純益57.4億元,月增約四成,前五月稅後純益333.5億元,EPS 2.5元。不過,因去年同月旗下國壽受惠新台幣大眨2%產生百億元匯兌收益,使國泰金去年5月大賺112億元,基期較高,因此單月獲利衰退。

國壽5月稅後純益31.5億元,國壽發言人林昭廷表示,5月因股市不錯,實現一些資本利得,債市回升也處分獲利,雖然相較去年同期國壽賺86.1億元,單月年減逾六成,但因去年5月匯兌收益逾140億元、墊高基期所致。

投資台股,現階段最穩的投資。

[經濟]富邦、國泰兩大金控獲利持續領先,旗下壽險股債投資收益是關鍵,兩大金控不僅海外股債布局廣泛,台股也著墨甚深,根據最新資料,兩大金控投資台股進入上市櫃公司前十大股東者,富邦壽多達140餘檔,國壽也超過80檔,其中不乏疫情下仍看好的科技權值股,例如聯發科本波強漲,國壽就持有4萬多張,富邦壽持有的中華電、兆豐金等權值股,股價也穩步向上。

壽險買盤通常偏於長期持有,但股價上漲也可能波段實現部分獲利,來回操作、低買高賣,雖最新統計上市櫃公司十大股東多數統計至3月底或4月中,無法窺知5月底變化,但從壽險大舉布局台股,也可看出其面對政策引導與海外投資風險升高下的靈活操作。部分股債投資壽險是放在資產負債表,因此疫情衝擊市場崩跌到最近報復性反彈,也可看出壽險乃至金控淨值在3月與最近的劇烈變化。
Fed決策、鮑爾說了什麼?五大要點一次看
2020-06-11 07:11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沒有考慮過升息。 (圖/路透)
聯準會(Fed)10日在決策會議後,承諾「至少」維持現有購債步調,並預測直到2022年底,利率都會維持在近零水準。以下為Fed決策與主席鮑爾記者會五大重點。

● 利率決策內容
Fed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到0.25%,決策者預測利率將維持至2022年。消息帶動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稍微下滑。(延伸閱讀:Fed一如預期維持利率在近零水準 料保持到至少2022年)



● 購債步調不變
Fed未來幾個月會至少按目前步調增持美國公債等證券,沒有設定縮減購債的時間表。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另外發布聲明,表示每月增持美國公債大約800億美元,房貸擔保證券大約400億美元。

這些行動透露出相當強烈的訊號,即Fed決心在一段長時間內,為美國經濟提供強勁的貨幣政策支持。

● Fed的最新經濟展望預估?
Fed預估美國年底失業率接近10%,2020年GDP萎縮6.5%,但2021年回升至成長5%。

決策者還預估通膨指標之一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在2022年前都將低於2%,沒有人預測通縮情節。

鮑爾強調,經濟恢復的速度取決於新冠病毒疫情發展情勢,他指出,不應將上述經濟預估詮釋為正式預估。

● 鮑爾說什麼?不考慮升息
鮑爾表示,沒有考慮過升息,連想都沒想過,所有的考量都是如何為經濟提供支撐。

鮑爾在記者會中,強調美國經濟眼前面臨風險。他顯然不太願意承認意外優於預期的5月就業報告,同時指出一個技術上的失誤,代表當局可能低估失業率3個百分點。

此外,鮑爾清楚表明,要把數百萬失業美國民眾重新帶回工作崗位,當局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 敦促國會推出更多支撐措施
鮑爾促請國會議員為美國企業與家庭提供更多支撐措施。他表示,Fed委員並未把額外加碼的財政措施納入對未來經濟預估的預期中,他說,「若提供更多財政支撐措施,會在更短的時間內看到更好的結果」。

不過鮑爾並未暗示備受市場期待的「中小企業借貸計畫」何時將開放,但表示Fed會認真考慮把計畫擴大,納入非營利組織。
weber2654 wrote:
國壽5月稅後純益31.5億元,國壽發言人林昭廷表示,5月因股市不錯,實現一些資本利得,債市回升也處分獲利,雖然相較去年同期國壽賺86.1億元,單月年減逾六成,但因去年5月匯兌收益逾140億元、墊高基期所致。

主要獲利引擎方面,國壽5月稅後純益31.5億元。國壽發言人林昭廷副總表示,5月因股市不錯有實現一些資本利得,債市也有回升因此也有處份一些,淨值5900億元較上月再增加200億元,淨值比9.22%;台幣貶值,衍生性商品評價有部份損失,收回8億元外匯準備金後餘額剩約61億元。
最佳組合,保德信員工樂端鐵飯碗?

*****
「工商」台灣保德信人壽出售案吸引多組買家積極爭取,市場10日傳出第一金控勝出呼聲高,主要是第一金有公股背景,且財務健全,與保德信人壽爭取業務員退休及薪資等條件較符合,若雙方可就這部分談攏,出售案近期便可望定案,保德信人壽將花落第一金。
永豐爆大量,會不會太誇張了!
a14927 wrote:
永豐爆大量,會不會太(恕刪)

今天除息阿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但是能解決你
林百里小金雞拱手輸給惠普?獨家解析廣明案,如何一步步走向賠130億
天下雜誌

2020年6月11日 下午12:01
文/黃亦筠 圖/劉國泰

6月7日的記者會,廣明光電總經理何世池情緒激動連說多次,「這實在太ridiculous(荒謬)了。」他手邊放著廣達集團創辦人暨總裁、身兼廣明董事長的林百里蓋章的4張新聞稿。


美國時間6月5日,美國聯邦第五上訴法院就惠普(HP)與廣明光電纏鬥歷時7年的「光碟機限制價格反托拉斯訴訟案」與「資產移交令」上訴案做出合併判決,裁定廣明仍須賠償惠普4.38億美元(約130.21億台幣),但「暫停」5月1日資產移轉限期執行命令。

廣明在台灣時間,表達對結果無法接受,將提起「複審請願書」(Petition for Rehearing)、「聯席更審」(Rehearing En Banc),甚至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

廣明堅持不讓,21頁判決書用字嚴厲

然而,看在《天下》訪問的多位資深科技律師、前法務長、法官眼裡,也對廣達集團和廣明對本案的處理方式,感到不可思議。

例如,廣明的新聞稿竟指稱,第五上訴巡迴法院的法官「避重就輕」、「理解顯有錯誤」。

一位有多位科技美商客戶的台灣頂尖法律事務所合夥人認為,廣明顯然對美國法律制度相當陌生,「美國法院制度和台灣完全不同,二審就相當於台灣的最高法院,做的是法律審,不能做事實審。」

廣明的強硬態度,或許因此激怒二審法官。因為,全長21頁的判決書,用字遣詞罕見地嚴厲,例如:「廣明多次上訴,不斷挑戰損害賠償金額,卻不願盡應負的責任。」

「如果最高法院不收案,此案就定了,廣明這家公司就拱手讓給HP了,令人難過,」目前退休定居加州的前聯發科法務長許維夫婉惜地說。他擁有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曾在美國大型律師事務所執業多年。

週末判決結果,讓隔週一廣明股價連2天跌停,市值蒸發近20億元。

母公司廣達持有廣明近3成股票,若廣明最終被裁罰約130億,廣達全額認列損失估計達約39億元,幾乎吃掉廣達旺季單季獲利金額。

一步步走向賠130億的4個關鍵

這個震撼全台科技業的跨國訴訟案,到底是怎麼發生?

這要從2013年惠普向廣明光電提告說起,惠普當年控告廣明和6家光碟機業者包括索尼、東芝、日立、LG、Panasonic、NEC、三星壟斷操控價格,違反美國反托拉斯(反壟斷)法案。然而打到2017年,所有光碟機廠都跟惠普認罪和解,只剩廣明堅持不讓。

2019年10月,美國南德州聯邦地方法院一審判決,廣明敗訴需賠償惠普1.76億美元(約52.3億台幣)賠償金。惠普取得有利的判決後,進一步向法院申請,提高賠償金額至3倍。2020年1月3日,同一地院法官宣布,由於廣明沒有提出足以駁回陪審團裁定的理由,需賠償4.38億美元(約130.2億台幣)。

關鍵1:關鍵電郵、通聯紀錄,陪審團認定廣明參與聯合壟斷

美國法律專業媒體《Law360》根據法院公布的卷宗指出,在一審的陪審團審判時,惠普的律師就已提出一份由廣明員工寄給光碟機競爭對手飛利浦的電子郵件,郵件主旨出現「價格固定」(price fixing)等關鍵字眼。這些電郵通聯證據顯示,廣明持續與其他競爭對手交換包含價格、銷售等訊息。

關鍵2:廣明主張惠普非直接客戶,但被舉證曾到惠普的投標平台報價

根據判決書,惠普在一審時便已經舉證在2004至2010年間,雖然廣明為索尼、Panasonic等品牌公司的代工廠,仍多次到惠普設置網路詢價與投標平台的「網路詢價過程」進行報價,最後由品牌公司參與競標。

關鍵3:專家證人可以訂出天價賠償金額?法官認定可以

判決書中指出,惠普的專家證人是一位經濟學博士愛倫(Debra Aron),她在這場審訊中的角色,就是篩選惠普的銷售數據去計算出這群「共謀」廠的聯合「價格制定」。而正是這些銷售數字,讓她做出哪個企業實體進行採購。

判決書中愛倫博士的證詞直接指出,她已扣除惠普子公司,1.76億美元的損害對象就是採購了光碟機產品的惠普公司本體。

關鍵4:為什麼林百里一意孤行?因為12年前一場勝利

為什麼廣達集團、尤其是做最終決定的林百里,會在三星、索尼等「同夥」紛紛和解時,還一意孤行,選擇一路打官司下去?

「廣達集團面對美國訴訟時,一般比較強硬,比較少和解了事,」一位台灣頂尖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解釋,因為廣達曾經在早年的訴訟嘗過甜頭,不但一路上訴到最高法院,而且還逆轉勝。

他指的是,科技法律界赫赫有名的2008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廣達對LG」(Quanta Computer, Inc. v. LG Electronics, Inc.)一案。

該案堪稱另類「台灣之光」。「這是所有專利律師要讀的經典案例,廣達的名字在美國司法圈有名的,」這位資深科技律師坦言,一間台灣公司能列名美國最高法院判例,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許維夫認為,廣達案的歷史性勝利,有其時空背景。廣明這次打的是反壟斷案,相關法理已經過近百年的千錘百鍊,沒有什麼模糊空間。

廣達小金雞就此消滅?

由於廣明的資產多在台灣和中國,在美國沒有廠房設備等資產,只有少數商標和專利的無形資產,屆時惠普將美國法院出具的判決執行令,拿到台灣法院要求強制執行。

一旦惠普到台灣法院請求強制執行,廣明會有一線生機嗎?

「一般狀態下,台灣法院不會重審,除非台灣法院拒絕接受美國法院判決,但憑良心說,這機率蠻低的,」曾任多年法官的熊誦梅說。
  • 30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