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2

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紅塵百練生 wrote:
450億的支出應該...(恕刪)
mLED 是屬於 後段背光模組的應用,

IT(PC/NB)等低價面板的背光模組,可能是由 友達大陸的模組廠組裝背光.

TV 則是由友達出貨cell半成品給 品牌客戶自己組裝,或送到指定專業背光模組廠商組裝,

手機,可能是部分由 友達一條龍服務,部分由客戶自行外購背光模組.

mLED這方面的商機,比較屬於 晶電,隆達等磊晶,晶粒廠,和 瑞儀,中光電等背光模組廠上... 但友達是 LCD cell 廠,是花錢向 隆達買LED,或 把半成品交給瑞儀組裝背光模組.恐怕受益有限.

且 mLED成本高,只有售價高的 高階的電競螢幕 或 高階的 旗艦級電視,才會用到.

筆電 和手機 有耗電的考量.對 mLED是否可接受,待觀察.

uLED 這個比較屬於面板廠的商機,但技術仍有瓶頸,目前業者推出的樣品只有2吋左右,解析度低...uLED想要真的在NB,IT,TV上大量應用,可能還要等3年.

===================
友達ADR 是以 1:10 換股. 現在仍在紐約流通的ADR 大概有 44m(百萬)股,相當於 44萬張台灣普通股.友達全部資本額有 962萬張,
ADR 和 台灣普通股 ,數量差距很大, 我覺得是 要以台灣普通股為基準來追價,而非 台灣普通股 去追著 ADR跑. ADR就算大漲或大跌10%,是可稍作參考,是否有什麼突發性國際事件發生,但通常對台灣普通股影響不大.

通常ADR每日的交易量約1m~2m股(相當於 2萬張普通股)...


kevinwang326 wrote:
開盤是有支持彭董的...(恕刪)

開高走低是常常在演出的戲劇,
要能撐到收盤才能算是有一點成績,
不然到了尾盤腳還是會軟腳滴~~
面板供過於求 外資保守看

外資分析師直指,第2季起,面板產業面臨供過於求的壓力將更險峻,面板雙虎恐進入獲利轉虧循環,「目前找不到看多面板產業理由。」外資圈看空、建議客戶出脫是主流意見。

瑞信證分析師蘇厚合指出,根據IHS資料,冬季奧運與大陸電視銷售狀況,比預期疲弱,通路庫存水位不斷增加。瑞信調查並發現,鴻海集團電視面板庫存逼近300萬片,夏普、堺顯示器公司最近還決議維持現有面板產能利用率,都會進一步推升面板庫存居高不下,對面板價格造成不利影響。

摩根大通分析師張恆則指出,面板4月報價加速下跌,32吋、40~49吋、55吋面板分別較上月跌價8%、5~6%與3%,因大陸京東方10.5代廠量產,加上各面板廠產能全開,產業供過於求的危機越來越嚴重。


一旦面板價格觸及現金成本區,市場可能期望報價止跌反彈,但張恆表示,除非部分面板製造商縮減產能,緩解供過於求狀況,否則報價不太可能步出谷底。

根據摩根大通所做供需狀況分析,2018~2020年面板實質需求約年增6%、4%、4%,相對地,產能供給年增率卻達8%、10%與9%

友達首季尚能獲利,已在外資圈的預料中,眼前最大問題在於,隨供需失衡問題逐季加重,自第2季起,外資便估計友達恐難逃單季虧損,導致今年由盈轉虧,明年虧損甚至進一步放大到每股淨損2元以上。

同時,富邦投顧也將群創投資評等降為「賣出」。大型研究機構中,瑞信、摩根大通、麥格理、匯豐、凱基投顧等,對面板產業都持保守態度。

(工商時報)

=======================
友達Q1不管公布是賺錢或虧錢,記者都會馬後炮說, 一切預料中.Q2難逃虧損,全年要虧$2以上. 這和 彭董的自我期許,今年要賺$2.4以上,數字落差真大.
外資分析師怎不偷偷去請教一下友達信心何在? 現在只剩 大摩Sharon Shih 獨排眾議,對友達還有信心...

夏普庫存高達300萬片,這也沒關係,鴻海的出海口庫房很大,還可以繼續堆更多的庫存, 最後再找機會一次打銷3百億的庫存損失就好了.反正光靠股價已經賺了幾千億.

友達

大摩 4/26 目標價從$16.5 下修到 $14.3 ,優於大盤 ,今年EPS預估從$1.4,下修到$1.2,明年EPS預估$0.6

麥格理 4/27 目標價從$10 上調到 $11.1 ,中立,今年EPS預估從$0.9上修到$1.1,明年EPS預估$0.9

====================
岡山幫持續賣...
今年以來賣超 7.8萬張,手上大概還有 24萬張準備賣吧...

華南永昌岡山
$12.5 賣 6022
$12.6 賣 2638
$12.45 賣 1362

美林
$12.45 賣 5183
$12.5 賣 4523

$12.45 買 2936
$12.5 買 5383

面板供需失衡問題逐季加重,但各大面板廠仍舊不願減產,

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各面板廠高層在採購生產機具及面板原物料時是否有巨大的回扣利益存在?


而且量愈大,回扣利益也愈大?





友達取得佳世達7.6%股權 由9.4%拉升至17%
有股東有意退出 轉手由友達吃下
佳世達集團跟友達連結強化 似乎是一大利多
但是吃下的價格不漂亮 溢價16% 長期來看也許不錯
以後BENQ應該會多用友達面板 交叉持股戰略合作

剛看到新聞還以為佳世達對友達增資 換手資金
BENQ本來就是幾乎都用AUO的面板囉...
s2474 wrote:
友達取得佳世達7.6...(恕刪)
友達今日公告,斥資34.16億元,以每股22.95元,取得佳世達1.48億股的股票,總金額:新台幣34.16億元,約占佳世達股權7.57%,主要是長期股權投資,深化雙方業務合作,加強垂直整合

友達與友達旗下康利投資公司,合計原持有佳世達9.99%股權,現在提升到17.56%,仍是佳世達最大股東。
=============

佳世達(資本額196.7億) 股價才$20, 為什麼要用 $22.95來買下14.8萬張呢? 多花了4.4億.

新聞有說,是誰用高價把股票 脫手賣給友達的嗎?


集團交叉持股,佳世達雖只持有友達6.9%不到股權,但在友達董事會取得董事法人席位,並具參與決策能力,對其有重大影響力, 在會計上的投資收益 改用權益法,佳世達的每季財報 損益表的業外,可以認列友達的稅後淨利6.9%.去年認列21.9億. 佳世達全年稅前淨利$64億.

友達在佳世達董事會 也是有取得法人董事席次,好像就不是用權益法認列佳世達的每季稅後淨利.佳世達有部份淨利是來自友達,友達好像不能參加佳世達的利潤分配和配息??.


澎董真是好人,善待員工和董事會,也善待自己。

連TCL不告而取友達幾百億的專利,最後只用3億小錢就和解了。
這季財報業外有處分資產的利益,該不會一部份就是這3億入帳。

Apple在龍潭設oled和uLED實驗線,友達的員工也能讓給apple爽用。

現在連佳世達也要照顧了嗎? 一口氣就拿出34億加碼投資.

但對公司章程裡,最高位階的出錢股東,只肯略施小惠,就引以為傲,在本季法說會時,特別自我表揚。

有網路說,群創有個鬼父 鴻海,那友達是否也是有個鬼父 佳世達 ??


s2474 wrote:
佳世達集團跟友達連結強化 似乎是一大利多
但是吃下的價格不漂亮 溢價16%

網路理財文章....
不少企業主卻意圖不當,藉由交叉持股進行非常規交易,使國內不斷發生企業財務危機。

在台灣,發展的早期卻發現非公開發行股票之子公司型態的交叉持股會對企業財務績效、股東權益產生嚴重破壞性之危害

上市公司間若相互持股百分之二十以上,由於轉投資佔百分之二十以上,在會計上的投資收益採用權益法認列,因而資本虛增的結果,各家賺錢均可相互反映,進而有利於拉高股價而在適度調節股價下,進出對方股票,可獲取不少營業外收入。此外,對股票上市公司而言,相互投資往往也是上市公司實際經營上,為了增資目的而須維持股票價格所需。

公司不務本業,追求短期股票差價,影響本業發展,一旦股市下跌,並將波及公司獲利及財務調度能力。

部分公司大量轉投資子公司,或自行買賣有價證券,而後復以本業擴充急需營運資金或改善財務結構名義,向投資大眾募集資金,實質增資目的與資訊揭露不符,有欺騙大眾之嫌。

公司內部人(董監事、大股東)利用公司或轉投資之子公司購買其他上市、上櫃公司之股票,支持其個人或關係人擔任其他上市、上櫃公司之董事,甚或取得其他公司之經營權,實有圖利關係人之嫌疑。

公司經營階層透過轉投資之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權,以鞏固其經營權將造成選任董監事之機制及監督功能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無法發揮,更甚者將造成董監事持股偏低,卻能擔任董監事及董事長之情形發生

子公司或子公司再轉投資之孫公司買賣母公司股票,從經濟實質觀點,易有內線、短線及炒作情事發生,妨害市場交易秩序及公平正義原則。

非常規交易往往是存在於關係密切且相互獨立的當事人間,在特定目的之考量下,完成「不對等性」的交易行為,而其交易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備受質疑,令人不禁懷疑是否暗藏非法意圖。而爆發財務危機公司所做之交叉持股,主要是將公司之資產藉由股價波動,將利益輸送給大股東,其手法是結合非常規交易與內線交易之方法,以達利益輸送或掏空資產的結果。

不少集團以借殼上市手法或收購委託書掌控公司經營權後,居心不良,從事利益輸送,以掏空公司資產或將另一家公司股價抬高後套給這家公司,這家公司股票必然大跌,最明顯的例子是新巨群集團將順大裕食品股票高價套給亞瑟科技,害得亞瑟公司帳上突然出現六、七十億虧損。而東隆五金、廣三集團、漢陽集團等被認為有掏空公司資產的行為即為典型的案例。

研究發現在沒有交叉持股長期存在的情況下,特定公司可能隨時成為惡意收購之對象,進而發生經營權易主之情形。

交叉持股的大股東間的穩定持股,也導致法人企業的股票公開的流通量受到控制,股價維持在相對高檔,即使其他企業想出資併購也因成本太高難以下手。這就使經營管理者一方面免除了來自市場的併購壓力,另一方面則使市場上以併購實現企業經營轉換、企業體質改革、企業創新發展等之機制很難發揮作用

============================

透過交叉持股,鞏固經營權,獨攬董事會, 親兄弟 難算帳, 一不小心就變成 背信淘空,利益輸送.
又發獎金了,太扯了。這淨利也能發。。。
  • 380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0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