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cdw wrote:用月K線來看, 2010年底應是真正的頭部, 今年做的是右肩.若這次QE退場引發的下跌, 仍不是正式啟跌, 還會再拉回來, 這個右肩也未免太長了點.(恕刪) 這個右肩本來就很長......習慣就好。反彈是一定都會有的,但是很可能不會再過高。
這是上個月某期今週刊的內容同樣是從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為出發點,劉憶如則是語重心長地點出了台灣當前的困境與挑戰。「我們看到東協高速成長,會發現『內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正是像台灣這樣的出口國家無法做到的。「台灣的悶經濟要怎麼解決?我要呼應前面講者所說的,台灣也需要結構性的改革。」台灣的結構性改革到底該怎麼做?「很多台灣人都沒搞清楚:誰在做經濟的大餅?」劉憶如提出關鍵的問題:「台灣的出口雖然占經濟產值七成,但是進口也占了六成以上。也就是說,所謂的『出口產業』是出口減進口,只占了台灣GDP的一成不到。」這與一般人常說的「台灣靠出口」是相反的。其實,「台灣有九○%的經濟是靠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在轉成『內需帶動』。」劉憶如強調,用內需衝出經濟成長,果實才會是全民一起分享。「出口商賺了很多的錢,台灣的人民分到了嗎?為什麼台灣薪資十五年都不漲?因為我們結構不對,我們都靠只有一○%的出口來拚經濟。」從韓國開始了結構性調整,而中國也在這幾年裡經歷許多轉型的陣痛;日本,也走在這條調整之路上:「除了貨幣政策,『安倍經濟學』真正重要的第二根支柱就是要『刺激投資』。」劉憶如說。「從民間投資來帶動內需,因為在國內投資,就業、薪水都能提高,消費就會增加,而且政府也能收到稅。」這個刺激投資,正是台灣一直想做,卻做不到的。台灣經濟解悶關鍵善用強大的中小企業力量但是在轉型之路上,台灣其實大有機會!韓國的李鍾和比較台韓差異:「台灣其實很有轉型的機會。韓國的大財團結構很難改革,政府還得花大筆大筆的錢,以鼓勵中小企業,但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力量已經很強了!你們轉型為內需應該更容易才是。」李鍾和就認為:「台灣在生技醫療這類的服務業,其實有很好的立基。」結構性的調整,勢必將有陣痛,但是當全亞洲都在擠進內需產業的大門時,台灣還能再走過去的代工出口模式嗎?多年來,台灣都在喊著「該走不同的路」,台灣如何迎頭趕上全亞洲的轉型?這就是台灣經濟「解悶」的關鍵。原文網址: 今周刊/貨幣戰關鍵時刻 亞洲將出現意想不到的轉型 | ETtoday財經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15/208149.htm#ixzz2TevKgFI8==================================我去年在回答網友出口導向的問題有提過:2012.11.10妖怪 wrote:馬大,那為何中國跟台灣會好?美國長期不好,不就代表中國及台灣出口至美國長期會衰退?若是這樣,以出口導向的國家為何長期會好?似乎矛盾..................---------------台灣看似以出口為導向但其實進口比出口重要以前台灣股市大多頭的時代是股市,匯市,房市齊漲如果台灣經濟看出口為何匯率漲快一倍,股市還能漲10倍?台灣雖然很小但真正要走大多頭還是要看內需因為服務業比重超過7,8成大部份人的財富還是跟內需比較有關大家把台灣的經濟焦點都放在電子業的出口這是很大的謬誤===============================當電子股好,出口好,匯率不強這種電子股帶動的股市多頭是假的因為只有少數人很好2000年電子股從最好崩下來傳產從最低點開始拉上來房地產也開始漲,民眾資產增加內需慢慢上來但利率一路被降到最低熱錢也進不來可以說台灣股市在打一個超大的底部台灣的內需很有趣它不是靠什麼政府的產業政策幫助而是像小草從牆縫中自然長出來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很堅軔也充滿活力在困難的環境中,它會冒出來再給它養份,它會飛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