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cingra wrote:甲哥若願意用 政府參考價$500萬賣地給 乙弟, 交易損失$100萬但有$100萬水果補償,那他可能不用繳資本利得稅. 除非甲哥賣掉水果和轉賣土地後,真的有 淨賺,才需要繳稅.
只是看起來, 您仍對 "參考價" 一事不太同意?
我還是不懂, 參考價究竟害到誰了?
但台灣股票政府用 參考價,壓低價格, 參予除息的人,仍得繳交 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這就是損失...
國外有 證所稅制度, 參與除息的人若出售股票時,損失了價差,幾年內可能還能用虧損扣抵掉 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
但台灣沒有證所稅制度, 參予除息的人,被政府規定參加除息.市價要折讓, 接下來貼息或無法填息,沒法虧損扣抵,都得繳交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 除息沒有真正拿到利得,甚至虧損,還要繳給政府一堆所得稅和健保補充保費,這就是損失.
new-flag wrote:台灣有些制度是積非成是...
如果有某個政黨的政...(恕刪)
例如一代健保的收稅,對於一家四口,父親是高薪,老婆和2個小孩無所得... 健保費是以高薪的父親為計算基準,另外三人也比照收費,一年可能要繳10幾萬健保費. 官逼民反,很多家管媽媽就變相參加職業工會 或花錢取得農漁會資格,讓其他三口成員可以逃避這項健保苛稅,
政府健保官員和專家學者很早都發現這個缺陷,都有共識要在 二代健保中,修改成家戶總所得來計稅,而不再以高薪父親所得x4倍 來計費.
但相對的要提高一點計費百分比.
但民進黨故意為反對而反對 ,且某幾個國民黨搞不懂健保精神的立委,也一起加入反對,認為這樣是懲罰單身,把 執政黨立意良善的政策醜化汙名. 最後,國民黨黨團決議就維持一代健保收費方式, 很多家庭主婦仍得設法去找職業工會逃避苛政.
財政部長劉憶如也想要推行 證所稅,投資股票虧損時,有三年所得稅可扣抵期.對一般散戶很有利. 但對一些找人頭戶的 金主大戶,或公司經營者,金流就曝光,於是又找了一堆名嘴記者,甚至立委出來反對,散戶都跟著一窩蜂反對,結果政策又無法推行.
為何公司賺錢發放現金要扣股價的#6樓。
pineman wrote:台股不少股息殖利率超過 10% ,
至於第二天,買家決定要多少錢,就看買家自己的心情,除權息參考價(公平市值參考價)從來沒有限制交易必須以參考價開盤。
例如
國巨3月14日股價$339, 宣布今年預計配 $45 ,今天市價卻到只剩 $320,隨著MLCC 供過於求,庫存無法消化,報價走跌,今年獲利展望若持續不佳,除息前國巨市價說不定就掉到$200以下, 股息殖利率超過10%.甚至可能超過20%.
證交所把除息日參考價一口氣調低 14~20%,並限制漲停幅度上限10%, 參考價的行政機制 會在除息日大幅貶低市場公允價值 並限制了除息日,自由交易市價的天花板. 能不能填息不知道,但確定是參與除息的國巨股東,明年5月該繳的資本利得所得稅,一毛都不能少.
=========================
投資人預期 國巨業績展望不佳, 又加上 高除息後股價很可能會貼息,無法填息,還要繳一堆稅金,結果壞上加壞,有可能,不但沒有除息行情,反而出現棄息賣壓,加重了國巨的市價跌幅. 外資去年底把國巨目標價砍成260元,2月又砍成 238元.
配息給股東的福利,變成是懲罰. 公司若減少配息比重,未分配盈餘還得加徵保留盈餘稅.
群創去年淨利只有$20幾億,但光 保留盈餘稅,Q2 就被財政部加徵27億,雪上加霜.
===========================
台股除息後,股價市值被減掉息值$4, 或許有些人認為,市場過幾天會還其公道和價值,完成填息,就能賺到股息,不會有所損失,
其實不見得如此.
事實上,市場現實是殘酷的,有些股票過幾天甚至過幾年都不會還其公道,長期都處於貼息.參與這類股票的除息,就是有所損失..
某些公司的市值是為什麼會遠低於淨值? 因為多數投資人認為淨值高低,不能完全代表市場價值...既然如此,市值不等於淨值,除息造成的淨值減損$4,就不能要求 代表市值的股票的參考價也要減低$4,且把這$4強行認定為必然的資本利得,要申報所得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