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為什麼公司發股息,股價就要除息呢?

如果我是乙弟,我可以接受啊...因為原來的地+水果是淨值,地價是股價罷了

我是乙弟我不能接受阿,原本剩下三個月就可以採收,輪到我買下結果要等一年,中間還不知道會受到甚麼波動
甲哥的底線應該可以稍微降價,因為他已經透過水果賺到錢了,少一點,可以透過水果賺的錢去補價差。

我怎麼覺得地價是淨值,原來的地+水果是股價,地價不變,原來的地不變,但會受到水果的起伏,水果景氣好,轉手賣掉的價格就會高,景氣不好,那就沒價格,但政府的地價不會變阿,不會說你今天種水果景氣好賣的高,你地價就上升。

dancingra wrote:
只是看起來, 您仍對 "參考價" 一事不太同意?
我還是不懂, 參考價究竟害到誰了?
甲哥若願意用 政府參考價$500萬賣地給 乙弟, 交易損失$100萬但有$100萬水果補償,那他可能不用繳資本利得稅. 除非甲哥賣掉水果和轉賣土地後,真的有 淨賺,才需要繳稅.

但台灣股票政府用 參考價,壓低價格, 參予除息的人,仍得繳交 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這就是損失...

國外有 證所稅制度, 參與除息的人若出售股票時,損失了價差,幾年內可能還能用虧損扣抵掉 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

但台灣沒有證所稅制度, 參予除息的人,被政府規定參加除息.市價要折讓, 接下來貼息或無法填息,沒法虧損扣抵,都得繳交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 除息沒有真正拿到利得,甚至虧損,還要繳給政府一堆所得稅和健保補充保費,這就是損失.
pqaf wrote:
國外有 證所稅制度, 參與除息的人若出售股票時,損失了價差,幾年內可能還能用虧損扣抵掉 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

但台灣沒有證所稅制度, 參予除息的人,被政府規定參加除息.市價要折讓, 接下來貼息或無法填息,沒法虧損扣抵,都得繳交現金股息的資本利得稅.這就是損失.


如果有某個政黨的政見是

證券交易所得稅復徵,賺錢繳稅,賠錢抵稅。
停徵股息股利課稅...

不知市場買不買單...

存股族應該會買單,
差價族應該不會買單,

不過更多應該是跟著鄉民看熱鬧起鬨的。

thebestagent wrote:
股息(或股利)是公...(恕刪)
標記慢慢看
https://ace0156.pixnet.net
看來還是有許多人, 觀念上認為除息前買進參與除息, 如果無法"填息", 就是一種損失
會有這樣的錯覺, 我想是來自於他們認為股息是公司突然拿出一筆錢來發, 而這筆錢之前都不列在公司資產之內似的.
母雞生下了蛋之後, 想獲得下一顆蛋, 是得要花時間花飼料繼續養的!

也許是同樣的觀念, 台灣人特別愛買配息率超高的基金, 配的息都超過實質報酬了,
還能安慰自己, 價格波動是一時的, 總有一天會"填"回來.
說到這,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認為基金配息之後不該扣淨值?
new-flag wrote:
如果有某個政黨的政...(恕刪)
台灣有些制度是積非成是...

例如一代健保的收稅,對於一家四口,父親是高薪,老婆和2個小孩無所得... 健保費是以高薪的父親為計算基準,另外三人也比照收費,一年可能要繳10幾萬健保費. 官逼民反,很多家管媽媽就變相參加職業工會 或花錢取得農漁會資格,讓其他三口成員可以逃避這項健保苛稅,

政府健保官員和專家學者很早都發現這個缺陷,都有共識要在 二代健保中,修改成家戶總所得來計稅,而不再以高薪父親所得x4倍 來計費.
但相對的要提高一點計費百分比.

但民進黨故意為反對而反對 ,且某幾個國民黨搞不懂健保精神的立委,也一起加入反對,認為這樣是懲罰單身,把 執政黨立意良善的政策醜化汙名. 最後,國民黨黨團決議就維持一代健保收費方式, 很多家庭主婦仍得設法去找職業工會逃避苛政.


財政部長劉憶如也想要推行 證所稅,投資股票虧損時,有三年所得稅可扣抵期.對一般散戶很有利. 但對一些找人頭戶的 金主大戶,或公司經營者,金流就曝光,於是又找了一堆名嘴記者,甚至立委出來反對,散戶都跟著一窩蜂反對,結果政策又無法推行.
除息的確會造成淨值減少, 但市值沒有道理也要跟隨同值減少. 如果證交所為了防呆保護投資人,規定除息的市場參考價也必須要跟隨淨值波動的話.

對於淨值$26,市值卻只有 $10的群創, 證交所應該好人做到底,每個月初1號,就幫群創的參考價調高為 $26,提醒不看財報的投資人,市值要參考淨值變化.
pqaf wrote:
但市值沒有道理也要跟隨減少...(恕刪)


總市值只要有開盤每秒都在變動,我那篇寫的市值減少是指發生在前一日收盤後到今日開盤前的這個因為息值確定被人領走所導致的現象。想一想我文中舉的例子,講好的100萬頂下公司的價錢(前一日收盤價之市值),之後原股東領走10萬,所以依原定之前一天議價扣除領走的10萬,公平參考市值就是90萬。至於第二天,買賣家決定該值多少錢,就看當天交易時的心情,除權息參考價(公平市值參考價)從來沒有限制交易必須以參考價開盤

重點:買賣成交即是市值,前一日收盤價市值、除權息公平參考市值(可算得除權息參考價)、淨值皆僅供買賣雙方參考。
pineman wrote:
至於第二天,買家決定要多少錢,就看買家自己的心情,除權息參考價(公平市值參考價)從來沒有限制交易必須以參考價開盤。
台股不少股息殖利率超過 10% ,

例如
國巨3月14日股價$339, 宣布今年預計配 $45 ,今天市價卻到只剩 $320,隨著MLCC 供過於求,庫存無法消化,報價走跌,今年獲利展望若持續不佳,除息前國巨市價說不定就掉到$200以下, 股息殖利率超過10%.甚至可能超過20%.


證交所把除息日參考價一口氣調低 14~20%,並限制漲停幅度上限10%, 參考價的行政機制 會在除息日大幅貶低市場公允價值 並限制了除息日,自由交易市價的天花板. 能不能填息不知道,但確定是參與除息的國巨股東,明年5月該繳的資本利得所得稅,一毛都不能少.

=========================

投資人預期 國巨業績展望不佳, 又加上 高除息後股價很可能會貼息,無法填息,還要繳一堆稅金,結果壞上加壞,有可能,不但沒有除息行情,反而出現棄息賣壓,加重了國巨的市價跌幅. 外資去年底把國巨目標價砍成260元,2月又砍成 238元.

配息給股東的福利,變成是懲罰. 公司若減少配息比重,未分配盈餘還得加徵保留盈餘稅.

群創去年淨利只有$20幾億,但光 保留盈餘稅,Q2 就被財政部加徵27億,雪上加霜.

===========================

台股除息後,股價市值被減掉息值$4, 或許有些人認為,市場過幾天會還其公道和價值,完成填息,就能賺到股息,不會有所損失,
其實不見得如此.

事實上,市場現實是殘酷的,有些股票過幾天甚至過幾年都不會還其公道,長期都處於貼息.參與這類股票的除息,就是有所損失..

某些公司的市值是為什麼會遠低於淨值? 因為多數投資人認為淨值高低,不能完全代表市場價值...既然如此,市值不等於淨值,除息造成的淨值減損$4,就不能要求 代表市值的股票的參考價也要減低$4,且把這$4強行認定為必然的資本利得,要申報所得稅.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