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成 wrote:
大陆经济学是马列和西方经济学的结合,不能那西方经济学单纯来谈大陆的事情。
我沒看過中國的經濟學教科書怎說的,我對這保留看法
但我覺得你對西方經濟學是有偏見的,至少我那個年代念的經濟學教科書,內容是中性為主的,前面教的都是具備高度共識的經濟學原理:看不見的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機會成本、市場型態(完全競爭、獨佔、寡佔)、比較利益法則、價格彈性、......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具備高度共識性的東西,後面介紹的則是比較重要的學派,所以學派是介紹,並不具備高度的共識性,然後學派有一大堆,彼此各自不服,但對於經濟學教科書上前面的那些東西,則是共同認同的
學派基本上就是社會主義為主的東西,當然也有資本主義學派的,政府在市場失靈的時候不要干預,讓市場自己調整,這就資本主義,但絕大多數都是社會主義,主張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要介入干預,最有名當然凱因斯,市場失靈、需求減少、政府該擴大財政政策,創造需求、增加就業、....等一套有結構的經濟邏輯
貨幣學派認為凱因斯那種擴張的財政政策速度太慢了,該使用貨幣政策,擴大貨幣的供給量、........
環保學派認為該用人類永續生存發展為指標,那種用貨幣GDP的不對(因為經濟學用的是效用而不是貨幣),地球上經濟最好是紐西蘭、..........
反正各派各有擁護者,誰也不服誰,吵來吵去沒有共識,但主要的學派,教科書會介紹其邏輯原理,所以還算是用中性的立場介紹給學生,經濟學上是不太談政治的東西的
基本定義是觀察人類經濟行為的社會科學,也叫選擇的科學(在機會成本下做選擇)
但是這門學科真的難懂,反正考完還老師是常態,而非商學院學過的都是媒體介紹的東西,GDP這種有數字的總是比對A來說蘋果比水梨好吃,所以對A來說蘋果的效用大於水梨這種邏輯性的來得容易瞭解的多
光在這投資理財版,絕大多數不是沒真正學過就是早就還給老師了,而這是一門真的不是那樣簡單可以瞭解的學科,不懂其實很正常的,我唸書的時候也不懂,也是後來有問題翻書、思考、問人才慢慢懂一些
郑国成 wrote:
单纯拿西方经济学看,高铁大跃进都是失败的,不要说是上一轮了
你這說法用教科書的觀點那就是誤解的,建設就是機會成本下的選擇,成敗看付出的代價取得怎樣的成果
以中國花費的代價和取得的成果來評估,說差那實在是判斷很不具備該有的專業吧
QE就有比中國推的來得成功(一樣用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果)
歐洲屬於貨幣學派(要求財政要有紀律,但歐洲央行有多發行貨幣來應對市場失靈,一樣用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果來判斷)
用同樣的標準一起判斷,誰的成果如何,有良心的專業應該是意見差不多的
郑国成 wrote:
西方经济学反对人为创造需求,人为制造岗位,但是马列很喜欢这么做。
哪有這回事,只有純資本主義是市場自己調整才不是人為創造需求,美國在08金融危機下擴大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需求來提供就業機會阿
郑国成 wrote:
蒋经国建设之前谁又能预计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效益呢
這是結果論啦,決策當下哪有可能有高的把握,但機會成本下,都是不斷在做決策的,他當時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後面證明他對阿,但沒成就被人罵敗家了,但是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之下,初期的建設是有高的機率取得好的效益的,他賭贏的機率是高的
我在觀察中國也是一樣的邏輯,一直建設會邊際效用遞減,所以高鐵絕對不是蓋越多越好,蓋到總效益最高(蓋的數量上升、邊際效用遞減、但總效用還會持續上升一陣子,但蓋太多還是會下降的)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