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cyc5566 wrote:
【公告】晶心科 2018...(恕刪)
其實下市對這間公司才是好事。
這公司兩年前為了公開發行和上市把自己變成一家垃圾公司,
現在已經大不如前了。
要是能下市的話也是給高層一個警惕,
然後讓那些當年從矽谷回來的元老想起新創公司該有的型態是什麼樣子。
吝於給予加班費和補休,
把加班申請制度弄到像在刁難員工一樣,
也是這公司很大的一個問題。
我在這公司上班的時候等其它部門的回應是用週在算的,
只有我自己回應其它部門的速度是用工作時數來計算。
雖說讓員工容易申請加班容易讓員工養成拖事情的習慣,
但把制度弄成這樣,
員工也更是只會把自己當成公務員來做而已。
這樣用嚴格規定徹底抵制員工加班的結果就是現在這個鳥樣子吧。
而對於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員工,
無法得到合理的休息時間,
連補休都沒得申請,
還要被管理部門百般刁難,
薪資水平也是非常糟糕。
所以基本上也不用去想什麼國際競爭力了,
它就是一間鬼島本地傳產,
在幻想自己是新創科技公司、全球排名第五

那個資深 VP 兼 CTO 每次出國我都當他是報公帳去旅遊...
其實是都有在認真談生意沒錯啦,
但是從海外發信回來大都是問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
要不就是完全不跟經理、副理還有在第一線奮戰的工程師溝通就亂開支票了。
也因為對前線技術的認知完全跟現實脫節導致他連自己在吹牛都不知道,
跟高通亂喊達標時程的時候就被老外溫和地洗臉了

在我開始覺得他越來越像個純粹的業務時...
公司突然發了一個組織調整公告,
然後就看到他把整個業務部給吞下去了。
前面 M 兄講的高層擴權大概是指這件事吧?
只是這件事的經過我完全沒有瞭解,
所以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只知道在那之前的幾個月業務副總的持股突然減少。
用人方面他最大的敗筆就是用了那個軟體研發處的處長,
那處長擺明就是來這公司養老的,
沒什麼帶領整個軟體研發處一起衝的幹勁,
只是希望大家乖乖守規矩不要給他帶來麻煩。
在這種需要軟硬結合才有競爭力的這個市場來說就是自尋死路。
也因為這樣軟體研發處裡領導能力強的技術人員很早就跳槽離開了,
現在那裡面和一盤散沙差不多,
技術能力強的都疲於救火跟打雜。
明明是一間到了 2005 年才成立的新公司,
裡面一堆 1980 年代的技術,
還有使用舊技術累積下來的龐大技術債。
當年主導這些技術的高層現今也對這些技術債視而不見,
甚至會給幫忙還技術債和防範技術債的員工相當不好的評價,
所以國際競爭力把它當屁話就好。
沒錯,國內很多公司都跟這公司差不多,
所以請不要把它當成一間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創科技公司。
在跳到其它一樣還沒賺錢的新創公司後回頭來看這間公司,
更是明白這間公司老早就已經爛到根了。
長期來看就是不斷弄錢 → 玩爛 → 弄錢 → 玩爛 → ... 的循環而已。
如果不是因為前面 M 兄提到的運氣,
這公司顯然需要革命性的改變才有可能看得到前景。
富爸爸什麼的就別想了,
6 ~ 7 年前爸爸就想放生這公司,
結果這公司跑去跟爸爸的公司談了個片面最惠國待遇以換取增資。
爸爸的公司後來用了這公司的晶片大賣,
結果這公司一毛都沒得拿。
更甭提長年來爸爸常叫人來這公司挖菁英去他公司,
一度把這公司好幾個 team 挖到快唱空城。
現在新開的 RISC-V 產品線本身是開放規格,
潛在的大客戶也都躍躍欲試想自己動手開發 RISC-V 晶片,
在這一塊到底這公司賺得到多少還是個未知數。
總之就單純把這支當成股海中的其中一個商品來交易就好,
從消息面對這間公司抱著過多的夢想和期待只會搞死自己。
Adfn wrote:若你說的是真的,那...(恕刪)
是之前必富網那邊先有人觀察到業務副總賣股這件事:

這是申請上市時的公開說明書:

現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

在有人觀察到這現象後沒多久之後,業務部的確是被吃下來了。
是不是內鬥沒辦法亂講,
因為看經歷似乎都是從智原那邊來的同一掛人,
所以也有可能只是那位業務副總的個人規劃和內部轉讓。
我只是覺得那個 VP 又要兼 CTO 又要兼業務事情太多,
導致事情沒一樣做得好。
到最近一年他給我的觀感就是對內不瞭解技術問題,
對外都在亂嘴砲,
然後又開始亂押時程。
也許是公司上市後獲利還是很差,
上市後股東又會盯獲利,
所以又狗急跳牆重蹈當年的覆轍了吧。
基層的確還有不少能力強的人在下面幫他扛,
但都沒什麼發話權和決定權,
只能慢慢看這樣下去還能撐多久。
在這公司任職時我是把股票出借給券商做為長期持有的規劃,
剛好在七月初期滿退還回來。
原本還有在考慮要不要留在手上參加除權息,
但是在看到這公司各種愚蠢行徑後我在八月中旬賣到一張不剩了。
看在是服務五年的公司份上我沒有加碼去空它
(公司內還有個忠誠元老設定了股價到 xxx 點才要結婚的目標),
但股價還是因為無法獲利而被市場機制從三位數殺到兩位數了

後續股價會怎麼走其實也不好預測,
畢竟成交量小到實在太容易被操弄股價了。
第一張截圖裡除了持股數外也有提到合約數,
那的確也是這公司營運狀況的另一個長期性問題。
雖說我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建立既有客戶信心而在做各種努力,
但高層看起來只想一直衝新客戶的合約並且不支持我的做法,
既然這樣的話那也只能道不同不相為謀了。
現在服務的新公司 CTO 常跑對岸,
他說他常在對岸看到這家公司做的晶片,
覺得這間公司做得其實還不錯。
我也不知道實際情形到底是怎樣,
總之就祝福這家公司可以在對岸打出一片天吧,
如果是那邊的話機會還是不小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