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代表30~40之間是會"惑"的,連孔子這種聖人都會惑了,更不用說我們凡人了,不過在惑的過程,慢慢找出如何不惑,這就是一種目標,人到中年後隨著生活體悟,就有機會能夠找到不惑的方式。
拍照大講的:"隨意而安,不追求什麼,但也不是散漫過日子",也是深得我心,我也曾在別棟談退休生活的樓講過,很多人太執著在退休前要做好計畫、要培養興趣、要找尋人生意義等等,不然退休後會很慘之類的,我常常就回說,其實就是在過日子呀,何必把生活搞的那麼有意義?光維持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就花去你大半時間了,假如你真的有某個熱情投入的東西,那並不見得比較好,當然可以燃燒熱情也很棒,不過可能會忽略了生活中路過的小花小草,而熱情過後,常常會有隨之而來的空虛感。
"隨意而安,不追求什麼,但也不是散漫過日子"真的是講的太棒了,就再提一次。
我前面提過,最近剛買了直排輪,動機是小兒子這個學期上直排輪課,禮拜天試滑過一次,大概30分鐘,然後隔天開始全身酸痛,從手臂開始,然後腳、腰背、最後連脖頸都不舒服,到今天才消除,我心裡想,我已經算是有在固定單車運動的了,這樣的身體狀況真是讓我嚇了一跳,怎麼會那麼慘哪,不過也讓我上了一課,除了心肺功能之外,身體的肌力也是要鍛鍊才行(其實我沒有想追求什麼,就單純的不爽而已),我花了1萬1買了直排輪,其實很怕找不到滑下去的動力,現在找到了,老實說我是很高興的。
資產到了某個程度之後,"花錢"變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錢不是問題時,更不應該亂花,更應該花在刀口上。賺錢就是為了要花錢,而花錢是為了要提高生活品質,我也是這幾年才開始學習花錢的,因為花掉的才是資產,花不掉的就是遺產,但是不能為花錢而花錢,這樣會更空虛,所以買了單車我有在騎,我很高興,買了直排輪,有動力滑下去,我也很高興。
學習坐禪,當思想平靜下來了,乃至少有念想的時候,身心會產生喜悅。
像禪宗所說,開悟到生命真相,人生,生命的總總問題,都會消失。
空虛不存在
生命不需要意義,但該做的還是要做,不該做的也不要做,隨緣做事,自在為人,意義自然在其中。
好像不可以談太多,會被當作傳教,會被刪嗎?
過去幾年(三十幾歲時),也曾迷失於物質享受的追求,開百萬的進口車,住n千萬的房子,銀行給百萬額度以上的信用卡.....股票配息繳40%的稅,房地產有土地、農舍、別墅、大樓...等。
以上完全沒有長輩資助,皆是從無到有。
但很快發現快樂幸福與財富完全不相干,物質享受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物質享受有其極限。美食,肚子飽了,就無法再吃下更多;旅遊,總有倦的時候;住幾千萬的房子、開百萬進口車並不會比較快樂。
奧修有一段話...
注意看富有的人,他們的生命非常貧乏,因為他們在浪費他們的生命,他們在將他們的生命轉變成銀行存款,他們在將他們的生命轉變成金錢、轉變成大房子或大車子。他們的整個努力就是生命必須為某些東西而改變。當他們過世,你可以數他們的東西。
佛陀變成一個乞丐,他生下來是一個國王,但是他變成一個乞丐,為什麼?為的只是要活得很豐富。因為他瞭解到可以有兩種方式來過活:其中一種就是死的時候很富有,另外一種就是活得很富有(很豐富)。任何瞭解的人都會選擇活得很豐富,因為以一個富有的人而死並不意味著什麼,你只是在浪費你自己,什麼也沒得到。但是這唯有當你把整個存在想成沒有目的才可能,它是一個宇宙的遊戲。它是一個連續的、很美的遊戲,一個很美的捉迷藏遊戲,但沒有要引導到任何地方,沒有一個地方是目標。
如果背景是這樣,那麼你就不需要去擔心個人的目的或是個人的進展和進步。「進步」(Progress)這個字是現代的基本疾病。有什麼需要呢?!一切能夠享受的都已經有了,一切你要成為快樂所需要的就是此時此地。但是你會創造出一些條件,你說,除非這些條件都被滿足,否則你就無法快樂。你說:「這些條件必須先被滿足:這一類型的房子、這一類型的衣服、這一類型的車子、這一類型的太太、這一類型的先生。所有這些條件都必須先被滿足,然後我才能夠快樂。」
-----------------------------------------------------------------------------------
窮人反而比較容易感到滿足,因為他們有很明確的目標--追求溫飽,有錢人則不然,物質各方面都滿足了,但心卻空了。曾接觸了各方的資訊,發現佛法能給許多答案,也許是自己跟它比較有緣吧!其他很多方法還沒試過,有些方法試過了但沒用,只是隔靴搔癢.....
ejan1969 wrote:
拍照大講的:"隨意而安,不追求什麼,但也不是散漫過日子",也是深得我心,我也曾在別棟談退休生活的樓講過,很多人太執著在退休前要做好計畫、要培養興趣、要找尋人生意義等等,不然退休後會很慘之類的,我常常就回說,其實就是在過日子呀,何必把生活搞的那麼有意義?光維持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就花去你大半時間了,假如你真的有某個熱情投入的東西,那並不見得比較好,當然可以燃燒熱情也很棒,不過可能會忽略了生活中路過的小花小草,而熱情過後,常常會有隨之而來的空虛感。
有一種人是"無想定",就是什麼都不想,安安穩穩、實實在在過日子就好;有一種人是內心充滿了許多疑問,非找到答案不罷手。佛陀是後者,他擁有了名位、財富、妻兒.....但他卻放下一切,只想找到人為何會生老病死苦的答案.....只能說每個人活在這世上的想法都不盡相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