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新聞----轉貼部分新聞----巴倫(Barronˋs)13日報導,The Lindsey Group的Peter Boockvar報告稱,聯準會(FED)發布的第三季資金流向報告顯示,美國非金融業整體債務升至47兆美元,年增5.8%,約佔GDP的252%,創下空前新高。由此推算,利率每增加1%,每年利息支出將多出4,700億美元。報告稱,利率走揚將增加企業成本,金額超過減稅好處。美國企業債約為13.2兆美元,相當於利率每提高1%,就必須多支付1,320億美元。對照之下,新政府提出的企業稅刪減規模,明年大概只能替公司省下800億美元。----上面這段利息的算法對嗎?
一些黑暗想法:猜測過多且偏陰謀論,就稱為黑暗。1.如果我是葉倫,等川普就任後,就一邊調升聯邦基金利率(短期),另一邊持有公債到期後不買入(長期),反正要退休了,不給面子就搗蛋。2.如果我是彭淮南,罵過100年大泡沫,也說過低利率和高房價無必然關係,當然是無論如何不讓房市崩盤,利率要升要降、匯率要升要貶,台灣都算是很有實力及彈性,房價跌一些沒關係,只要退休後一兩年不燒到銀行就算贏。
FED升息:1.調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1/2~3/4,簡稱升息一碼。2.調升貼現率至1.25%。(註:通常不會用到這個...)(找不到翻譯的聲明,就不貼了)----回顧一下之前寫的:1.判斷FOMC聲明,目前是實際上有緊縮,預期應該是中性偏緊縮一點。參#1012.如果有在追Fed動向,也可以參考FED的主動和被動#105,這一篇也提到QE期間「就業數據比較重要」,現在則是「通膨數據比較重要」。3.對未來一年美公債殖利率的預期在#126,「我自己對美公債殖利率走勢預估,認為影響力發生的順序是先看Fed、再因Fed看CRB和通膨、再看歐元區貨幣政策,這大致上形成我對未來一年美公債殖利率的看法。」,我想前兩項應該是看得出來了(註,歐元區貨幣政策前幾篇有提到觀察時點,這裡就不再說)。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FED升息:1.調...(恕刪) 承上篇,這裡說說影響。考量事件發生,和之前預期事件會發生,我認為這個聲明的整體比市場預期還要緊縮一些,但力道影響有限。回顧過去幾年:1.從QE3買MBS和公債開始,貨幣寬鬆見頂。2.第一次緊縮(這是整個期間):縮減QE3規模----持續減少每月買債規模。2.第二次緊縮:去年底的升息。3.第三次緊縮:這次的升息。通常貨幣政策轉向的第一次比較重要,而這已經是第三次了,目前在跑的是預期升息加快的行情,但能讓升息加快的事情是什麼?就是下個觀察點。單就CRB來說,如果目前緊縮讓CRB就此往下,則升息加快的預期會消失,就變成支撐CRB的力道;如果需要升息加快,則CRB不應該就此往下。對通膨的預期,除了CRB,還應該看薪資和租金。對通膨的現狀,除了看CPI、核心CPI、平減指數、殖利率,也應該多關心實質利率對整體的影響了:https://www.treasury.gov/resource-center/data-chart-center/interest-rates/Pages/TextView.aspx?data=realyield。
看到一則評論如下,包子大大有何見解?以下為原PO,轉貼自下列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yen0320?fref=nf&pnref=story誰跟你說美國升息,美國銀行受惠,台灣金控股就會跟著好?就以台灣的金融/投資業為例。我不知道為何台灣有一堆人在看好金融業的前景(大概的理由就是美國的金融股在漲,或是利率上揚後,金融業的利差變大了,不過這個前題是美國經濟在成長、美國銀行很有競爭力,這些台灣金融業基本上不存在,更別說台灣央行升息的幅度也不會有美國大),不過這些看好者可能忽略了一件事,過去幾年台灣金融業特別是壽險業,除了拿錢炒房地產或賣客戶一些有爭議的金融商品(銀行)外,最常做的投資活動就是買海外債券,固定收益基本上已經走了快10年的多頭行情了,如果明年固定收益持續是這二個月的走勢,金融業可望要認列巨額的減損(多數壽險都把債券放在”持有至到期”科目下,債券價格下跌只要認列股東權益的下降並不影響損益數字,但如果比重過大會造成金融業的自有資本適足率的不足),因此接下來大家可能會看到愈來愈多金融業的增資,相對的,過去金融業要再玩把投資部位用會計科目重分類”創造收益”也會愈來愈難。甚至在2018年起實施的IFRS 9新制下,將完全杜絕這類的手法,至時金融業帳上大筆債券投資將現出原形。
這個講的很實在,不過是否會發生,還不確定。金融業有賺錢的情況下,有些損失,如果金額不大,通常不見得看得出來。金控公司也可以分期慢慢提列,讓投資人沒感覺。總之要看這個量的大小。 到2018還很久,變數很多,我認為目前還不必考慮太多。
小小花農 wrote:看到一則評論如下,...(恕刪) 我目前不能看FB的頁面,但就轉貼的內容來說,我原則上同意論述的方向,但目前我對金融業瞭解有限,需要查證才能進一步判斷。初步看第3季彙總報表,利息以外淨收益佔比的確很高,有更進一步分析的價值,但是不是讓手上債券都從持有至到期重分類為備供收售,以及轉列為備供出售後是否真的出售,這些要怎麼查證,我還需要想想,也許要從代表性的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來看才行。由於我看某個因素是否產生力道,通常會先看過去幾年這個因素是否有影響,而今年初有個利率的高點,所以進一步分析應該分為兩個區間,一是看2015年初至2016年初的金融股走勢,和盈餘及利息以外淨收益佔比;另一則是今年初至第3季的利率低點。當兩者都有同向關係(領先或落後都沒關係,領先用來操作,落後用來確認),才會認定這個力道對未來有影響。如果是新的因素產生的力道,推論的邏輯就需要更為嚴謹一些,至少要知道它為什麼以前不產生影響。所以要拿來用之前,還要做一些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