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我買基泰的理由


ejan1969 wrote:
這是基泰的持股分級表...(恕刪)



感謝,是我筆誤, 我是要寫基態前十大持股人持股比率很低..原來是用多個戶頭分散了

目前是鎖定國揚/昇揚/潤泰新/勤美..另外看好自有土地開發的台肥/遠東新

都是長期抗戰,不怕他漲,只怕不跌

基泰也不錯, 不過目前不考慮
談到財務的問題,剛好前幾天台積電張忠謀準備交棒的新聞裡面有一段話:

「我沒說他們(指雙首長)現在已經達到標準了,這標準可以說不是固定的,一個人總是該有空間可以再,那我可以講的是,我當時說他們兩位只是20%、30%的商人(businessman)、70~80% 的工程師,現在他們已經比20~30%高很多了。你假如問我高多少,我不回答你喔,高很多了。可是我的標準也是,對我自己,我的標準也是隨時都在提高的,對他們兩位,他們兩位也應該把標準隨時提高的。至少 我覺得我現在比三年、四年前放心得多 了。」

我最近剛好在看一本書,書名叫<窮查理的投資哲學與選股金律>,張忠謀的上面的這段話正好讓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這正是我想努力的方向,原本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想,現在就比較清楚了。

投資這件事,就是要用"商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我一開始也是100%的工程師,喜歡用數字去看世界,不過商業世界並不是由數字構成的,是資源、資本、人、供給需求、心理學等等所組成的,數字是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重視數字不能說不對,畢竟比較容易入門,但是要再進步才行。

板上偶爾會有人問到借錢投資的事情,而回文的網友大概都是一面倒的投反對票,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不同角度的人看待風險與機會的不同,先看到風險的人,當然比較安全,然而可能會錯過機會,而先看到機會的人,當然有機會掌握先機,不過也可能做錯,所以我現在不會用財務數字來評斷一家公司,而是當成一個參考,用來評估公司經營階層的屬性。

ejan1969 wrote:
談到財務的問題,剛...(恕刪)


ejan1969大,您的高度也愈來愈高了。
順天
您覺得如何?
我目前知道他有的土地還沒推案的有
北屯路舊市區
市政路惠中路口
南屯馬祖廟後面的重劃區.
還一棟辦公大樓出租
willk wrote:
感謝,是我筆誤, ...(恕刪)
台北車站商圈 飯店爭相搶進><><><><

tinlin691 wrote:
是否欠錢壓力》用「...(恕刪)


關於z值,參考其他說明,個人的解讀: 對於已經出現問題的公司, z 值印證正確度超過九成。但對於還沒有出現問題的公司,它的預測正確度不到3成。因此,並不能直接把z值拿來當做預測的主要依據。

但對於基泰,我一直覺得這家公司怪的地方在它今年和明年幾乎都沒有與公司資本程度相當的收入。感覺基泰似乎沒有一個核心事業可以穩健創造收入。這是營建業的常態嗎?
ctc5301 wrote:
但對於基泰,我一直覺得這家公司怪的地方在它今年和明年幾乎都沒有與公司資本程度相當的收入。感覺基泰似乎沒有一個核心事業可以穩健創造收入。這是營建業的常態嗎?...(恕刪)

營建業的核心事業就是蓋房子賣呀
只是這幾年房子不好賣,基泰開案量也少
一旦重要企劃不符市場需求被淘汰
會沒有財務反應時間,也容易造成現金流斷鍊
如新竹區建商豐富建設黑字倒閉的案例可以借鑑
一案敗北就導致公司週轉困難收攤
依Q2財報顯示,基泰的現金儲備已經降到0%的水準,帳面僅六千萬
跟備好銀彈準備度小月的大建商相比有很大差異
如興富發庫存現金已破百億,遠雄也有90億
雖然現金急缺但基泰帳上還有兩成四的投資性不動產作為租賃使用
出租利潤不高,但基本能提供公司一年一億左右的營業現金流
銀行方面的授信也還有足夠餘額支應
真的會發生危機的情況,除非是銀行要雨天收傘了

J1977 wrote:
營建業的核心事業就...(恕刪)


我又看了前幾頁的討論。

我覺得這家公司是以穩健經營來訴求。但台面下的財務操作似乎也不少。照理說,它有不錯的未分配盈餘,現金都去那裡了?子公司融資了不少。 其中一家應該是在大陸。

另外公司關係人本身是否也是槓桿操作,這我不知道。持股比例已經很低,又曾經經常轉讓持股。

照理,過去幾年的豐收,現在的基泰應該可以讓人非常安心,不用看銀行臉色。這大樓的工程還沒完工,帳款總是要付的吧。
ctc5301 wrote:
我覺得這家公司是以穩健經營來訴求。但台面下的財務操作似乎也不少。照理說,它有不錯的未分配盈餘,現金都去那裡了?子公司融資了不少。 其中一家應該是在大陸。另外公司關係人本身是否也是槓桿操作,這我不知道。持股比例已經很低,又曾經經常轉讓持股。
照理,過去幾年的豐收,現在的基泰應該可以讓人非常安心,不用看銀行臉色。這大樓的工程還沒完工,帳款總是要付的吧。...

營建業的產業特性在於資金會積壓在土地與營造成本
多年的未分配盈餘,基本上都是變成這兩樣東西
所以蓋房子的幾乎沒有人可以不看銀行臉色,即使最賺錢的公司也是一樣
基泰子公司中最大筆的融資是由維勝國際開發所貸出,
資本額八億卻槓桿出40億標購下年租金收入約一億的國產實業大樓
32億的負債成本若以3%年利率計算,租金報酬率幾近無利可圖!
若走向升息循環則篤定會虧錢
房市不景氣中轉投商用不動產維持一定現金流量確是穩健經營的做法
但租賃收入至多打平利息支出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基泰大陸轉投資共四家公司三家位於河南一家位於上海,都是賠錢狀態
國內轉投資四家公司,只有維勝國際賺錢
但前述舉債成本緣故,維勝國際去年全年貢獻給基泰的稅後淨收益僅393萬新台幣
基本上子公司算是全敗
假設基泰是著眼於都更利益,看長不看短願意韜光養晦耐心等待房市景氣再翻揚
代價也是要犧牲多年貸款成本去眷養
無法像其他建商逐步累積與回收現金進一步強化財務體質
不景氣中反而加劇對銀行資金的依賴程度,這不是什麼好事

J1977 wrote:
營建業的產業特性是...(恕刪)


謝謝 J 大的清楚說明,讓我可以看得更具體。

1. 一家沒有祖產的公司,何以有能力主訴求以資產管理。
2. 無法創造現金流,這容易出問題。
雖然在行業景氣陷入低迷趨於保守,但業務幾乎停滯,這不是公司經營的正常手段。
到底是已經動不了,或不想動。跟口袋深不深也應該有關係。
3. 這家公司也沒有很大,將主要業務都分散到透明較低的子公司,這通常不能太讓人放心。
4. 現在只能賭一棟還未完工的大樓。大陸的子公司看不到,只能期望經營者有能力以及良心。
5. 破產有些聳動。但所有的資訊都掌握在經營者手中。
股票的低買高賣,對這家公司經營者非常有利,對小股東不利。

股價價差有其限。現在只希望經營者以具體作為,贏得股東的感謝及掌聲。


  • 4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