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友達的日線周線 不知是否主力在故意做線製造多頭感覺20日線沒破 45天線上揚 季線上揚! 但突然一天跳空黑棒就吃掉希望不是在騙散戶 但看籌碼好像是丟給散戶接不過也算不錯了 比起玩那些3D感測與板卡股穩定多了今天再加碼友達 希望能到目標突破15元
郭小姐是少數對面板業熟悉且分析中肯的記者,這篇值得參考============================================================================================================面板產業2018年前程未明 台日韓陸四雄夾縫中求生存郭靜蓉 2018-03-27這一波面板景氣從2017年中以後開始反轉,價格持續下滑,而在進入春暖花開的2018年3月後,終端業者陸續發表新品,原本廠商預期3月電視面板價格有望止跌回穩,但實際上受到大陸元春銷售不如預期,加上為去化庫存,終端業者減少面板採購需求,使得3月的電視面板價格跌勢反向擴大。事實上,這一波的面板景氣上升,讓台灣面板廠友達與群創在2017年都拿下好成績,稅後盈餘分別為新台幣324億元及370億元,等於是每天一開門就賺進新台幣1億元。但隨著面板價格自2017年第2季開始反轉後,友達與群創的稅後淨利也順勢滑落,第3季還各自守穩單季獲利新台幣80多億元的防線,但第4季則下滑至僅有40多億元的水準。南韓方面也是如此,2017年第1季時,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獲利超越1兆韓元,但自第2季開始一路下滑,每季分別為8,040億韓元、5,860億韓元、450億韓元。而進入2018年後,電視面板價格跌勢並未如預期般止穩,且市場需求也不明朗,加上京東方的10.5代廠蓄勢待發,已在2018年3月正式量產,再加上其他的新增產能,使得面板市場價格在下半年也存在下滑的危機。由於近期面板業的情況幾乎可以用每況愈下來形容,甚至已經有人預測,每季營收約20億美元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面板部門,在2018年上半甚至可能出現小額赤字的狀況,至於LGD也可能只有2、3億美元的獲利而已。至於友達與群創方面,情況也大致如此,兩家業者2017年第4季單季獲利已降至新台幣41.9億元、43億元,若是面板價格跌勢不止的話,預期台灣面板廠很快就會在2018年上半開始步入虧損。事實上,2018年還有一件面板業值得注意的大事,也就是京東方全球首座10.5代面板廠正式步入量產行列,這是大陸自2009年傾力發展面板業近10年以來,首次有陸廠開出全球最高世代的面板生產線。無獨有偶,在大陸政策扶植下,京東方與華星光電日前才剛宣布,將分別投資第二座10.5/11代高世代面板廠,此外還在密集開建或規劃的10.5代面板廠至少還有5座,截至目前為止,預計全球至少會投建9座10.5/11代高世代面板廠。除了京東方與華星光電會各自擁有2座以外,鴻海廣州的10.5代廠,總投資金額為人民幣610億元,計畫將於2019年開始量產。另外,惠科也在河南鄭州積極推動11代廠,總投資金額為人民幣400億元,將生產65~150吋等大尺寸的4K、8K液晶面板。除此,CEC集團也在南京規劃10.5代面板廠的相關建設,而鴻海集團也計劃在美國建設一座10.5代廠,至於LGD也計劃在南韓坡州投建一座10.5代面板廠。這麼多座10.5/11代面板廠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同時也為整體面板產能帶來巨大的成長。據估算,9座10.5/11代面板廠若切割成65吋和75吋面板,預期每年將可產出9,750萬片的65吋電視面板,或是7,300萬片的75吋電視面板。業者估計這9座10.5/11代廠合計新增的玻璃基板月產能約為89萬片,若以切割65吋、75吋玻璃基板利用率95%計算,每年生產面積約達1億平方公尺,而2016年電視面板總出貨面積約1.3億平方公尺。也就是說,這9座10.5/11代廠若是全數量產的話,將有大批面板新增產能有待去化。由於電視市場已趨於飽和,目前能夠大量去化面板產能的方式,僅有透過電視尺寸大型化來實行,假設9座新的10.5/11代面板廠在2022年時均達到滿載,以新增的產能面積計算,預估電視平均尺寸必須達到56吋以上才能夠全部消耗掉,亦即每年的電視平均尺寸需要成長約2.5吋,然以現階段全球電視面板出貨尺寸的成長幅度來看,恐追趕不上產能增加幅度。除了10.5/11代廠之外,若再加上2017~2018年全球將新增4座8.6代廠及1座8.5代廠產能,需要去化的面板面積將更龐大。儘管這9座10.5/11代面板廠不見得能夠全數投入興建,且能否跨越技術門檻、順利量產亦是未知數,但若這9座新廠全都量產,面板業勢必再度陷入供過於求的黑暗期。針對此一趨勢,友達董事長彭双浪指出,大陸2018年有很多面板新產線量產,但很多同業都是新開出的那一個世代的新手,再加上10.5代廠的設備與製程都是全新的,要克服學習曲線的時間比較長,因此預期2018年的面板供需將處於平衡狀態。但是,由於大陸新產能增加已不可避免,以大陸的投資速度來看,預計自2019年起,面板業供過於求將成為新常態,此一趨勢恐不容易改變。面板是景氣循環產業,長久以來,這個產業的循環總是供不應求一段時間後,逐漸趨於緩和,然後形成供過於求,之後再趨於緩和,接下來又是供不應求,因而形成一個週期,而這個產業就是周而復始的重複這樣的循環。但是,這次彭双浪口中的「新常態」,顯得很不尋常,因為當供不應求不再來的時候,面板價格將朝向更快速降價的趨勢發展,面板企業也將會迎來諸多困境,因此,有人將這種現象當成是面板產業新危機時代的來臨。事實上,這樣的危機不是突如其來,早在10年前,大陸決定要積極發展8.5代以上的高世代面板時就已種下,且在政府的補貼支持下,隨著一座接著一座蓋的面板產能逐漸開出而擴大,這株幼苗終於成長成大樹,一躍登上全球最大面板生產國的寶座。大陸的面板成長之路有目共睹,而在面板業界打滾已久的競爭對手,怎麼可能忽略這樣的趨勢而不去提早尋思解決之道?因此,早就在好幾年前,包括南韓與台灣的面板業者,面對大陸的崛起,都逐漸有了因應未來出路的清晰策略出現。先以台灣業者來說,面板雙虎之一的友達,主要以三大策略應戰:一是最適規模,友達不與大陸面板廠拚產能,也不盲目擴產,希望在最適當的規模裡發揮最大的價值。其次是價值轉型,友達不斷提升商用與非消費型產品的比重,在消費型產品上,也選擇將重心放在高階、技術門檻高以及價值較高的產品上,藉以維持獲利,友達希望未來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營收比重至少要達到50%以上。第三個策略就是技術創新,在顯示面板上,技術永遠得持續精進,因此友達在新一代的顯示技術上著墨,除了找出OLED面板最好的應用外,也在開發Mini LED與Micro LED新技術,持續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希望能夠做到先發的優勢。至於在群創方面,則與母公司鴻海集團連成一陣線,鴻海在擁有群創並入主夏普(Sharp)之後,已化身為面板業的一大巨獸,除了在美國設立全球首座的10.5代TFT-LCD面板廠之外,夏普也將更多精力放在大陸市場上,透過與蘇寧的合作、擴大電視的銷售量,夏普2017年的電視銷售量已站上千萬台的目標;同時,鴻海也以旗下品牌Infocus佔領中低階市場,並透過新品牌Flying Eagle滲透北美市場,顯見其企圖心。事實上,鴻海在電視品牌上積極擴張,反映到上游面板端的部分,包括群創與夏普皆可受惠;此外,群創也重回整機模式,切入電視與公共顯示器的代工與組裝,群創預估2018年整機產品將可達到每個月50萬台的出貨目標,公司營收也可望因此而提升。此外,在鴻海集團8K+5G生態圈的願景下,群創致力推動自動化、工業物聯網(IIoT)與人工智慧(AI)等工作,並訂定在2019年底以前達成工業互聯網的目標,除了要建立採集及儲存數據的基礎建設以外,更要將工廠全面自動化,以及建立有大量AI內涵的大數據(big data)使用及利用能力,進一步厚植自己的實力。在大陸崛起後,台灣面板業者已找到自己要前進的方向,至於在南韓面板業者方面,則是挾技術的優勢,極力發展OLED面板。其中,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主要著墨在小尺寸OLED面板上,LGD則青睞大尺寸電視OLED面板。事實上,三星顯示器原本僅將OLED面板用在自家的手機上,但自2015年起,三星顯示器開始積極外賣OLED面板,大陸手機品牌率先採用,獲得不錯的迴響。2017年時,蘋果(Apple)則推出首款搭載OLED面板的iPhone X,更掀起一股OLED手機風潮。然而,市場總是瞬息萬變,三星顯示器原本期待蘋果iPhone X的訂單可以為可撓式OLED面板帶來新機,但沒想到iPhone X因為售價高貴,2017年底時在歐美與大陸等主要市場的銷售旺季呈現疲弱走勢,導致庫存量增加,外傳蘋果將2018年第1季的iPhone X產量從原先預估的4,000萬支砍半至2,000萬支,使得三星顯示器大為受傷。三星顯示器OLED部門2017年第3季、第4季的營收分別為8兆韓元、11兆韓元,獲利則分別是9,700億韓元、1.4兆韓元,拿下不錯的成績。但在蘋果下單量減少之後,市場預期三星顯示器OLED部門2018年上半的獲利可能在5,000億韓元之內,明顯短少許多。此外,若是不計低價版的iPhone SE,業界預期2018年下半蘋果將推出3款高價新機,其中2款搭載OLED面板,1款則是搭載LTPS LCD面板,這三款手機分別是配備6.45吋(6.5吋)與5.85吋(5.9吋)OLED螢幕,以及配備6.06吋(6.1吋)LCD螢幕的新iPhone。事實上,由於iPhone X售價太貴,消費者轉而青睞價格相對便宜、採用LTPS LCD面板的iPhone 8/8 Plus以及舊機種iPhone 7,因此上述 3款機種2017年第1季的產量將維持於原先規劃的3,000萬支不變。根據南韓產業界估計,2018年蘋果推出的3款新智慧型手機中,預期OLED與LCD的數量之比是5:5。其中,三星顯示器仍是2款OLED手機面板的主力供應商,至於LCD面板的主力供應商則是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除了iPhone X銷售不如預期外,大陸本土手機市場的負成長,也讓大陸的手機廠現在更偏向成本仍有優勢的硬式(rigid) OLED與LTPS LCD;此外,與可撓式OLED面板不同的是,現在大陸的面板廠已經可以生產硬式OLED和LTPS LCD面板,這也讓三星顯示器的中小尺寸OLED事業面對衝擊。這個趨勢可以從三星顯示器OLED事業的稼動率一路走跌上看出。根據市調機構DSCC的調查,三星顯示器生產硬式OLED的A2生產線,2018年1月的稼動率已經跌到50%;可撓式OLED的A3生產線在2017年10、11月時滿載,但到12月時則跌到70%,2018年1月又跌到60%,2月的稼動率則可能在45%上下。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原本希望在2018年小量出貨、闖進OLED面板供應鏈的LGD,現在則可能得面對下調經營目標的困境。由於市場充滿不確定性,LGD原本要在6代OLED生產線E5之後,立即加碼E6,現在則可能延後;而三星顯示器在A2與A3之後,原本的A5計畫也可能延後。另外,三星顯示器在2016、2017年建成的6代A3工廠,可以月產13.5萬片的可撓式OLED,LGD也有3萬片月產能的E5、E6工廠,但最近又在廣州布局8代線的OLED廠,隨之而來的是,南韓政府對於面板相關事業折舊計算方式的修正,也會給南韓面板業帶來新的負擔。雖然可撓式OLED面板的未來發展,可能因為iPhone X的銷售不佳而蒙上一層陰影,但不能不注意的是,三星顯示器仍在小尺寸的OLED面板技術上領先,同時市佔率也獨大,此外,大陸也還在持續投建OLED面板新產能,加上OLED面板在手機的應用上,確實有比LCD面板擁有更輕薄以及可撓等方面的優勢,在此情況下,業界預估未來手機採用OLED面板持續擴大的趨勢仍會成立,並可望取代LCD面板成為主流。至於LGD則獨厚大尺寸的OLED電視,雖然OLED電視的滲透率還是很低,2017年僅有0.7%,整體出貨量約150萬台,2018年雖然滲透率可望超過1%,但估計不會有超過300萬台的水準,與全球液晶電視每年超過2億台的需求量相比,顯見兩者間的差距還是很大。雖然總體數量還有差距,但是OLED電視定位在高階市場上,實則與追求性價比的LCD電視大不相同。2017年對OLED電視陣營來說,是相當值得被紀念的一年,原本是LGD拉攏部分大陸業者力拱OLED電視,但日本業者包括Sony、Panasonic以及東芝(Toshiba)在內,紛紛在2017年推出OLED電視新產品,使得OLED陣營氣勢大旺。事實上,迄今為止,全球已有13個電視品牌加入並推出OLED電視產品,預期2018年還會有大陸電視廠商加入到OLED電視陣營中,這將使得OLED電視有望持續成長。雖然OLED電視的銷售量現在還難與LCD電視匹敵,但OLED陣營在推廣與技術創新上,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例如Sony OLED A1有螢幕發聲技術,創維也有OLED螢幕發聲的電視;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有OLED壁紙電視,創維和長虹也有OLED壁紙電視。顯見OLED陣營也力圖與LCD電視做出區隔。回首液晶顯示技術商業化和産業化的路程,美國是產業發端,真正的大規模産業化卻是在日本,然後演變成亞洲三強鼎立:日本、韓國和台灣各佔一席之地。如今,隨著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大陸快速崛起,已形成四雄爭霸的新局。再加上鴻海已將戰線從亞洲延伸到美洲,也將使得未來的面板產業發展出現更多更大的變數。正所謂風暴有週期,終究會再來,只是原因都不一樣,面板產業是否會再一次出現大洗牌?這場國際競爭有如一場賽局,是國與國之間的角力競賽。台灣、日本、南韓及大陸,在面板產業上有著各自的發展模式,有相同點也有不同處,但關鍵是都得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日本早期以技術為先導,引領全球面板顯示產業的發展,走高階路線;南韓借助國家力量完成技術研發並加以整合,實施大集團戰略;台灣偏重於製造,有著靈活的管理技巧,與富彈性的應變能力,總能因應時局,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大陸則擁有內需市場優勢以及豐厚的國家資金奧援。隨著大陸領先全球發展最高世代的10.5/11代TFT-LCD面板廠,一躍成為全球面板產能集結的重鎮後,過剩的產能投注,將為面板業的未來寫下供過於求難以逆改的走勢,也再度為顯示器產業寫下不確定的未來。但這場賽局始終變動著,不同業者間的角力競賽也持續張揚著,態勢時時有可能會改變,棋局亦隨時有可能會翻盤。雖然如此,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顯示螢幕存在著一天,顯示器產業就不會陣亡。新的變化、新的格局、新的態勢,新的人、事、物等,仍在持續演化著,也持續精彩著。事實上,時代的巨輪持續滾動著,產業的激烈競爭始終存在著,如何在亂世中找出浮動的生機,則是所有業者都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危機」從來就不曾消失過,「生機」則只在一剎那之間浮現,如何精準、快速地捉住脈動,時時都在考驗著業者判斷的智慧。出處:電子時報 Digitimes
ligasy wrote:郭小姐是少數對面板業熟悉且分析中肯的記者,這篇值得參考若以切割65吋、75吋玻璃基板利用率95%計算,每年生產面積約達1億平方公尺,而2016年電視面板總出貨面積約1.3億平方公尺。面板業供過於求將成為新常態,此一趨勢恐不容易改變。這次彭双浪口中的「新常態」,顯得很不尋常 面板生產過程,除了有良率的折損,還有 換線和歲修所產生 利用率折損,還有 切割率的折損...大陸業者很會誇大數字,但京東方過去都坦承 G8.5在持續生產技術最成熟的32吋.實際的有效產能若能達到規劃產能的 76%,就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效率了.9座G10.5, 有效產能面積 9.9平方米 x 89萬片 x 12月 x 76% = 8035萬平方米,就已經是最理想的高標了.彭董早在2016/Q1 就說過,供過於求是產業新常態, 結果,2016/Q2,手機和電視產能卻開始吃緊,報價止跌反彈,到了Q3因缺貨嚴重,報價大漲,40吋連兩季上漲,累積漲幅高達 75%,各尺寸平均漲幅高達40%.彭董馬上在2016/Q2 改口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像有名人說過,白海豚自己會轉彎避開的! 一座G10.5造價高達2000~2500億,如果後面的人看到 前面兩座已經賠到慘兮兮的話,後面7座策略不能轉彎嗎? 面板產業大老(裡面還有一個郭董) 能夠集資幾兆資金蓋廠,他們可都是老謀深算,不簡單的大人物. 我們一般人都只能瞎子摸象,摸到什麼就說什麼,講不出大象真的長成什麼樣子.
ligasy 大:那個郭小姐講的很有道理, 但並沒有任何一句話超過p大的觀察。 但P大所說的不只有觀察而以, P大會進一步的設想,局勢將如何變化轉彎。 這是p大的文章有趣的部分之一。 所以我寧可看的P大的文章,也不會跑去翻電子時報。 但是否會依據P大的文章來進場買股呢? 我個人會保留。 因為決定股價的直接因素並不是產業基本面, 而是市場心理面。
pqaf wrote:9座G10.5, 有效產能面積 9.9平方米 x 89萬片 x 12月 x 76% = 8035萬平方米,就已經是最理想的高標了. 可以用這個數字換算一下tv平均尺寸要增加多少才能吃掉,這就是現在產業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