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

中壽(2823)討論區,最後一哩??

fostery wrote:
中壽去年Q3淨值34元.
淨值1517.78E/446.4E(未增資前股本)=34元
中壽表示,近年來在推動高價值商品之策略下,除獲利表現亮眼外,亦帶動資產規模穩定成長,2020年底總資產約達2兆2仟億元,淨值近1,800億元,分別較2019年底成長11%及26%,去年底資產、淨值亦同步創下歷史新高(摘自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2021/01/11 18:02)
中壽去年Q4淨值38.04元
淨值1800E/473.14E(增資後股本)=38.04 (恕刪)


謝謝F大分享~
如果中壽2020年的綜合損益和淨值真的這麼亮眼
那是不是能期待盈餘配發率提高呢??
最後一次發股利,好希望豹哥哥能給大方一點
讓鐵達尼號沉沒的,不是冰山,而是當時人們的過度樂觀。
blackpanther wrote:
謝謝F大分享~如果中(恕刪)

我是這樣認為:能跟去年0.6/0.6一樣,我會滿意.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221004486-260410?chdtv
台壽現增100億元 中信金全認
2018/12/21

認購台壽的私募普通股3.33億股、總金額達99.99億元

台壽一股30元增資
fostery wrote:
中壽去年Q3淨值34(恕刪)

中壽表現很好,反而更加猶豫起是否參加收購了。還有時間可以好想想。最好是中壽股價解錨過23.6元,這樣想都不用想了。
總之,我認為未來開發金獲利最大,所以我近一個月把開發金先買到與中壽一樣張數了。
中壽去年獲利、資產、淨值同創新高 發債百億元提升RBC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2021/01/11 18:02

因新台幣強勢升值,為因應未來匯率變化以增加外匯操作的彈性,中國人壽 (2823-TW) 去 (2020) 年額外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共 40 億元,儘管如此,中壽去年獲利、資產、淨值同步創歷史新高;而為了持續強化財務結構並提升資本適足率 (RBC),中壽於去年底前決議發行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公司債 100 億元。
中壽自結去年稅後純益仍達 155.48 億元,年成長 14%,每股稅後純益達 3.29 元。除獲利表現亮眼外,近年來在推動高價值商品的策略下,亦帶動去年底總資產攀升至 2.2 兆元,淨值近 1800 億元,分別較 2019 年底成長 11%、26%,整體來說,中壽去年底獲利、資產、淨值同步創下歷史新高,淨值 / 資產比達 8.4%。
雖受到疫情影響,中壽去年新契約保費收入仍達 873 億元,同時為降低避險成本,積極推動外幣保單,去年外幣新契約保費占比也由 2019 年的 37% 大幅提高至 77%,帶動該公司價值穩定成長,另外,受惠於近年推動高價值的分期繳及外幣商品奏效,續期保費收入達 1703 億元,年成長 9.3%,去年整體總保費收入達 2576 億元。
此外,中壽不斷推動業務通路轉型以擴大組織基盤,在遭受疫情影響下,整體業務部隊人數仍逆勢增長並已突破 1.3 萬人,壽險公會登錄人數排名一舉提升為第五名。中壽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業務及商品轉型,並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投資組合配置,創造穩定的投資收入。
除追求經營的穩健成長外,中壽表示,結合「大數據加值服務」、「人工智慧科技賦能」、「生態圈聯盟」等概念積極打造「大人生」計畫,領航金融科技並發展數位轉型,從決策依據、效率改善、客戶體驗、智能 AI 等四個面向進行服務提升及流程優化,全面提升客戶滿意度。
至於中壽轉投資的大陸建信人壽,截至去年 11 月止,資產規模已達人民幣 2235 億元,較 2019 年底成長 26%,去年前 11 月合併淨利潤約人民幣 13.84 億元,年成長幅度高達 91%。近年建信人壽持續大力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及優化,去年度新契約保費達人民幣 336 億元,其中,分期繳新契約年成長近二成,持續朝向高價值型公司邁進。
中壽也積極推動永續經營及強化公司治理,去年不但首度參加亞洲永續報告獎 (ASRA) 就在 16 家入圍的亞洲頂尖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亞洲最佳永續報告獎」金獎殊榮,更在台灣企業永續學院舉辦 2020 TCSA 的台灣企業永續獎中,一舉拿下企業永續報告獎等 7 項大獎,創下中國人壽歷年在該獎獲獎數新高。且獲得中華公司治理協會「CG6012(2019) 公司治理制度評量」特優認證,是迄今第一家連獲該協會 2 次特優認證的上市公司。
六大壽險去年大賺1,903億元 年增逾四成再創新高

2021-01-11 21:39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即時報導

2020年對壽險業來說是豐收的一年!雖然年初有新冠疫情瀰漫全球,最後二個月又遇新台幣大幅升值的「亂流」,但迎接股債市第2季後一路輕舞飛揚下,壽險業獲利也跟著水漲船高,六大壽險全年締造1,903.48億元稅後純益,跟前年相比大幅成長41.52%,再創史上新高紀錄。

尤其是富邦人壽在全年最後一個月「異軍突起」,單月稅後純益大賺82.27億元,不僅創下史上單月新高紀錄,也是單月的壽險獲利王,主要來自大舉實現投資部位獲利了116億元,而且累計全年來看,富邦人壽一年實現獲利更高達753億元,相當驚人。尤其是在台股部份,因2019年底富邦金(2881)持股部位過低而大舉增持,受惠今年這波台股大漲,入帳獲益頗豐。富邦人壽2020年稅後純益610.42億元,居整體獲利之冠。

相對之下,國泰人壽則採較保守的態度,去年第4季之後的處分動作明顯不如富邦積極,國壽12月單月稅後純益僅33.1億元,僅小部份實現獲利。但累計部份若不計投資印尼銀行踩雷損失140億元,國壽2020年亦有665億元,亦相當驚人。

此外受到新台幣11月起一路狂飆到年底封關,匯兌避險成本急速攀高衝擊獲利,國內壽險業普遍11、12月出現虧損或小賺,表現明顯不如前10月,包括新壽12月虧損38.14億元、中壽(2823)小虧6.4億元,其他像是台灣人壽、南山人壽單月獲利都在1.5~3.1億元左右。

且多家都動用了10餘億元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因應美化帳面,就連富邦人壽12月也首度動用了15億元,使用後餘額仍有85億元,而國泰人壽雖然12月獲金管會核准增提30億元外匯價格準備金,但並非用在12月,而是為未來做準備,餘額因此來到148億元,為業界第一名。

除獲利外,資產表現上各壽險公司普遍也都繳出亮眼成績,淨值也普遍都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國泰人壽已來到7,230億元、富邦人壽來到4,980億元,都較前一年超加逾千億元以上,淨值資產比包括國泰、富邦、南山人壽等都超過10%以上,意謂著大型壽險公司都還「很有本錢」可以迎接2021年各種驚淘駭浪的威脅。
vk1971 wrote:
六大壽險去年大賺1,903...(恕刪)


黑歷史都多次證明,開發很多手段可以用,現在...
新壽標到了樓,開發拿到新壽這筆錢灌水到EPS,帶著高EPS假象一直托到2021結束,期間壯大拉高自己的股價,以謀求2022年百分百併購以極低的換股比率完美併吞中壽
中壽散戶就缺少像這位同學一樣....不怕事、敢爭取、敢發聲的股東
我想金管會當時若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也或許結果大不一樣吧...!

讓鐵達尼號沉沒的,不是冰山,而是當時人們的過度樂觀。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423703

商業法院7月上路

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的董事會決議,若有股東認為公司被人併購,對於收購價不滿意等情,亦可聲請商業法院裁定合理股價,保障權利,不再像過去只能被動任高層宰割

有公司之後併購要頭痛了
linbert wrote:
https://news...(恕刪)



如果這是真的,小股東可對被合併股價不滿提出訴訟,,,,

辜二少應該很後悔,,,既然能拿出236億現金,,,這次其他部分就換開發金就好,,,,一次把事情了結,,,

就是壞心,,,老想先過50%...最終換股股權就是辜二少決定,,,,這下沒那樣簡單了

還有13個交易日,,,我想大概最後3-5天才會向上拉一小段,,,,這幾天就繼續盤,,,繼續洗...量也慢慢變小,,,

還是那句,,,2月2號,,,希望收在23-23.2....這樣會有人賣,,,但收到一百萬張機會....很難,,,拉超過23.3-23.4基本上會賣得不多了,,,

-----------------------------------------------------------------
另外,,,請問大家一件事,,,,目前券商網頁上就可以去登記,,,,

就我所知,,,登記要賣二月二號截止前,,,可以親自去商券撤回,,有人說,,,達到5%,,,也就是收購最低門檻後,,,,這部分就不可以去撤回,,,,所以不要太早去登記,,,,,
是否有這回事??

收購的代理券商,,,,有無公告已經達5%門檻的義務,,,,還是一切都只能矇著頭,,,2月2號截止後才知道,,,多少張去賣?
算出合理價格區間22.24~27.18元,然後用23.6收購,為什麼不用27收購??真的是沒誠意的爛金控...


中壽
公司當日重大訊息之詳細內容
本資料由 (上市公司) 2823 中壽 公司提供

序號 1 發言日期 110/01/14 發言時間 20:39:56
發言人 黃淑芬 發言人職稱 董事長 發言人電話 02-27196678-1091
主旨 本公司對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開收購本公司普通股股份之審議委員會 (兼特別委員會)結果
符合條款 第 38款 事實發生日 110/01/14
說明
1.接獲公開收購人收購通知之日期:110/01/07

2.審議委員會召開日期:110/01/14

3.會議出席人員:沈大白獨立董事、蔡政憲獨立董事及賴銘榮獨立董事。

4.審議委員會就本次公開收購人身分與財務狀況、收購條件公平性,及收購資金來源合理
性之查證及審議情形:(須完整揭露已採行之查證措施及相關程序)
謹就公開收購人身分與財務狀況、收購條件公平性,及收購資金來源合理性之查證情形說
明如下:
1.公開收購人身分與財務狀況:
本案經委任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周志賢會計師檢視、核對或評估開發金控(1)公開
收購說明書、(2)公司章程、(3)設立登記文件、(4)最近期財務報表及與同業各項財務比
率後,認為公開收購人為一依據金融控股公司法設立之公司,主要從事投資國內金融
相關事業及對被投資事業之管理,並已持有本公司約34.82%股權(不含子公司因避險性
交易帳戶持股),基於建立金融領域之完整布局、強化營運能力及資產規模,進而提升
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之目的,而對本公司進行公開收購,該公開收購人之身分及意圖並
無不當,且經分析重要財務比率包括財務槓桿倍數、雙重槓桿比率及資本適足性等,
財務結構尚稱允當。基此,尚未發現公開收購人之身分有疑慮或財務狀況不佳之情形。
2.收購條件公平性:
依據本案委請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謝秋華會計師及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周志賢會計師所出具之獨立專家意見書,本公司於評價基準日(即為110年1月7日)之
股權價值說明如下:
(1)謝秋華會計師認為開發金控擬以每股新台幣(下同)23.6元作為取得本公司股權之
公開收購價格,此價格係介於其所評估之公開收購每股價格區間23.0元至27.0元
內,因此上開收購價格應屬合理。
(2)周志賢會計師評估每股股權最適參考價值區間約介於每股22.24元~27.18元之間,
開發金控擬以每股23.6元為對價進行公開收購本公司21.13%普通股股權,尚落於
所評估之最適價格參考區間範圍內,故認為此公開收購價格應屬公平合理。

3.收購資金來源合理性:
本案依據開發金控預定收購數量介於236,569,862股(最低收購數量)及 1,000,000,000股
(預定收購數量),相當於本公司已發行且流通在外普通股股份總數之5.00%(最低收購數
量)至21.13%(預定收購數量),交易總金額約當介於現金5,583,049仟元及23,600,000仟元
,且公開收購人擬以自有資金及發行無擔保普通公司債、子公司上繳款項為公開收購資金
來源,倘若前述發行無擔保公司債款項及子公司上繳款項因作業程序不及支應公開收購款
項,公開收購人擬將先以短期借款支應。本案經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周志賢會計師
檢視並分析(1)公開收購說明書、(2)公開收購人發行無擔保普通公司債之公開說明書、
(3)公開收購人所出具負履行支付收購對價義務之承諾書、(4)公開收購人具有履行支付收
購對價能力確認書,顯示公開收購人所預定資金來源具可行性及合理性。

5.前開查證是否委託專家出具意見書:(如委託專家出具意見書,請一併完成專家意見
書檔案上傳公告。)
(1)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謝秋華會計師於110年1月13日出具之「公開收購價格合理
性之獨立專家意見書」
(2)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周志賢會計師於110年1月13日出具之「公開收購特定事項
審議專家意見書」

6.審議委員會對其公司股東提供建議,並應載明審議委員會同意或反對意見之明確意見及
其所持理由:
本公司審議委員會(兼特別委員會)經審查外部獨立專家之意見後,認為公開收購人之身分
及意圖並無不當,且經分析其與同業之重要財務比率,包括財務槓桿倍數、雙重槓桿比率
及資本適足性等,財務結構尚稱允當,公開收購價格尚屬合理,且收購所預定之資金來源
具可行性及合理性,故全體委員均同意外部獨立專家之審查結果。另本審查結果報請董事
會通過後予以公告並上傳外部獨立專家之意見,本公司股東應詳閱公開收購人於公開收購
公告及公開收購說明書中所述參與應賣之風險,自行決定是否參與應賣,本公司委任之外
部獨立專家意見僅供本公司股東參考,本公司股東應審慎評估並考量個別投資需求及財務
稅務等狀況,自行承擔參與及未參與應賣之風險。

7.其他相關重大訊息:無。
以上資料均由各公司依發言當時所屬市場別之規定申報後,由本系統對外公佈,資料如有虛偽不實,均由該公司負責。
  • 2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